还未完工,工程一直持续到永乐年间。
朱允炆身为继承者,对这座皇家陵墓曾经无比熟悉,只是眼前的景象让他触景生情,回想起当年祖父下葬时的情景,那时候君少臣壮,犹自信心满满。而他上一次来到这里拜谒时,北方的兵马已经兵临大江,他希望祖父的在天之灵能够给他一点启示。
然后就是众叛亲离,城破人亡,朱允炆不得不乔装打扮,踏上了逃亡之路。重临人世间,风云变幻数百年,他已经迷失了自我。
不顾游客好惊讶的目光与议论纷纷,朱允炆在宝城前三叩九拜。
这里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处,是一处直径有四百米的大型土丘,四周由条石砌成石壁,而下面的地宫则更是庞大。旅游手册上介绍说,经过现代仪器的磁测,这里并没有被盗掘过,因为当初建地宫时,是横向将石质山体掏空,这就让墓道成了唯一的通道,而磁测表明,墓室并未直接对着墓道,而是偏向一边的反常规设计。当然,朱元璋的墓室没有被盗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历史机缘。
这稍稍给了朱允炆一些心理慰藉。
钟魁这时才说道:“朱前辈,我刚才在神道旁,看到一个手写的指示牌,上面写着‘明东陵考古工作现场’。”
“明东陵?”朱允炆愣了愣,道,“快带我去!”
所谓明东陵,正是朱元璋长子即朱允炆之父朱标的陵寝,因地处孝陵之东而得名。朱标也很不幸,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但活不过老子,在朱元璋之前先死,朱允炆即位后,曾尊其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朱标因为未做过皇帝,其陵寝规制较小,朱允炆在位时曾考虑过为其父陵抬升规制,但时运不济,就做了丧家之犬。朱棣篡位后,则削其帝号、庙号,称“懿文太子”,朱标父子的名号都是禁忌的话题,后代皇帝和文武大臣对东陵更是漠不关心,所以到了明朝中期,东陵就已经残破不堪。
甚至在近代,连土生的金陵人也搞不清东陵的确切位置,可见东陵的残破和默默无名。直到几年前燕大的一位考古学教授才从故纸堆中找到一些明确线索。
因此,钟魁和朱允炆这才遇到了这次东陵的考古活动。
东陵的位置就在孝陵的东边不足百米的山阜上。
显然考古工作已经持续了不短的时日,地表上的杂树杂草以及土石被清理掉,露出残破的石阶的残砖断垣,诸如享殿的台基清晰可见。
燕大的肖鸣教授正带着队员清理现场,肖教授正和几位助手站在一边商讨着什么,而干活的大多数是年轻的学生模样。这工作需要耐心和小心,并且十分枯燥,然而对热爱这一行的人,却又乐在其中。
现场不限制游人围观,但也不能太过靠近核心工作现场,核心工作场所被塑料横条圈了起来,有专人维持秩序。
工作组中,一位年纪三十左右的女人,虽然是民工打扮,但也遮不住身上文雅的气质,看上去应该是位年轻学者。
她不经意间抬头,看到钟魁正在跟维持秩序的人争执什么,她突然大声喊起来:
“小魁,你怎么来了?”
钟魁循声望去,眼前一亮。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余思远的老婆文舒,燕大的副教授。余思远异地为官,她去年春节去太乙县探亲时曾经见过钟魁一次,她给钟魁的印象深刻,因为她出身极好,却投身于古代建筑学这个较为冷僻的专业,而不是从政或从商。
“原来是文副教授认识的,你早说啊!”那保安模样的人,一边赔着笑,一边埋怨道。
钟魁犯不着跟他计较,带着朱允炆走向文舒。
“文姐,真是巧啊。”钟魁笑道,他本该称对方为阿姨的,不过显然他这个称呼让对方笑容更盛了。
“你这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