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2 章(第2/4页)  水浒之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人,对于投奔来的亲旧,全凭一时好恶,这阵子高兴的时候,笑脸相迎,来者都是客,只要你张嘴。过一阵子,心情不好了就会恶语相对,冷脸相对,变成了此处不留人,要走你就走。

    到最后只留下二三个特别经得起考验的人,再到后来,投奔高俅的人不断在减少,这种主子这么难伺侯,谁还来自讨没趣呀。

    让高俅完全没有想到,高廉竟然不远千里前来投靠。

    高俅的“球王之路”走得是那么的坎坷,那么的曲折,那么的心酸,高伯父家夜晚的那盏灯是那么的昏黄,围桌而坐的高伯父、高伯母、高廉面目是那么的可憎,三碗白米稀粥三根小咸菜和三个高粱面窝头是那么的没有人情味,这一切就象刻进了高俅的记忆里,永不磨灭。

    没钱的时候你们连口饭也舍不得给我吃一碗,现在做官了,你们想起“爹们”来了!

    陈年往事闪过脑海,新仇旧恨涌上心头,高俅的脸色真是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老高家的人给高俅留下了恨,除了恨,就是恨,还是恨,只有恨!

    府中军校答应一声,不多时,从外边带进来一群夹男带女、连老带少的十多口人,高俅见到这么多人,反倒让吓一跳。

    大箱子、小柜子、包袱、行囊、锅盆放在地下堆的小山似的,最可怕的还是这家人不懂规矩,灰头土脸不洗干净不说,在公堂之上,没上没下,大呼小叫,喧闹嘈杂,象是逛集市的。

    [(297.兄弟相认)]

    堂上众官吏面面相觑,因来人姓高,猜到可能是长官的亲戚,嘴上不说,心里暗忖:“这哪里是走亲戚的,简直就是一群逃难的。”

    高俅脸色更加yīn暗,他有些奇怪,“这么多年不见了,高廉怎么把家治得这么大了?老高家以往就是逢年过节也没这么热闹过呀。”

    高廉先止住家人喧哗,整整衣冠,虽有好多年不见,望见堂上正中坐着的一位长官,一身公服,不怒自威,正是自己亲亲的堂弟高二。

    昔日东京城内的小混混,如今“混”大了,变成朝庭命官,一方的知军。真是世事难料,造化弄人,要早点知道有这么一天,那天晚上说啥也得留下高二兄弟单另给下一碗“鸡蛋挂面”不是。

    家贫万事衰,还不是没钱惹的祸,有钱能不给你个窝头吃嘛。

    噢,原来高廉也记着那天晚上发生的一幕呢。

    高廉这个人因先天不足,从小体弱多病,长得又干又瘦又矮,因为个子没有禁军招兵的“标准杆”高,接不了父亲的衣钵当不了兵。

    当不了兵,就挣不到钱,高廉只能弃武从文,另谋生路了。

    高廉家里条件还不错,小时候上过“学塾”,后来又在京师“太学”讲书堂内做过二年“外舍”生,可惜高家几代军汉出身,没有一个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可能是这方面的遗传基因匮乏,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再加上高廉身体实在是太弱,他虽然在“太学”深造了一段时间,因身体支撑不住,最后休学归家。

    学业无成,基本上等于仕途无望,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乌鸡还是那只乌鸡,最终没有变成凤凰。

    既使这样,高廉在老高家几代子里边也算是学历最高的一位,此番他拖家带口,投奔高俅,也是瞅着机会,求媚大官,寅缘干进的意思。

    现在这世道没关系你行吗?高廉知道不行!

    正是:

    人到屋檐下,怎敢不低头。

    昔日人求己,今日己求人。

    高廉拉着全家十来号人全跪于堂下,向上叩头,口中言道:“贫道高廉,拜见高知军。”

    虽然兄弟是一个姓,因为地位身份的悬殊差距,高廉竟然连称呼都改了,你们这还是亲戚吗?

    高俅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