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纳须弥于介子(第1/2页)  我当阴阳先生的生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们一众人在岳飞将军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别墅后面的大山内。

    说是大山其实也没多大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土堆然后树木很多而以。

    ...

    我们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一处树木不怎么密集的地方。

    在这里有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在这石头的周围没有草木只有光秃秃的石头。

    这个石头看着黑漆漆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石头表面细腻光滑,摸上去还有一种冰凉的感觉。

    “这是”我有些疑惑的问向刘晓伟。

    “你听说过纳须弥于介子吗?”刘晓伟说道。

    “那是什么玩意。”我有些疑惑的说道。

    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

    “当然了!当然了!我何止读书破万卷啊?”李渤显出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

    “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智常禅师顺着话题问李渤。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当然都保存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一切的禅理,有时从事上去说明,有时从理上去解释。所以,要知道宇宙世间,事上有理,理中有事;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如果能明白理事本无障碍,那么这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禅理了。

    “停!老哥说重点。”我实在是被今天的各种故事给搞烦了。

    “好吧!”刘晓伟回答道。

    佛门和世俗社会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须弥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样。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后为佛教所用,指帝释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万四千由旬,佛家以“须弥山”比喻极为巨大。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

    南朝齐代,婺州义乌县(今浙江金华)出了个很有名的居士,名叫傅翕。他用佛经中“芥子纳须弥”之深义,敷演句偈,说得极为生动、形象: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傅翕多次谈到芥子和须弥的关系,比喻诸相皆非真实,巨细可以相容,以此劝世人不要执着于眼前的名利、地位、荣誉等,事物是会转化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他在行将人灭之际,作《还源诗》以示众弟子——

    还源去!生死涅盘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作若为观。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盘生死是,烦恼即菩提。还源去!依现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为大,芥子纳须弥。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二三味,万行悉圆收。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为实,六情常自昏。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众生。

    “老哥您能不那么墨迹吗?”我有些不耐烦的说着。

    “我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