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微山湖上(第2/5页)  大明文魁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恭恭敬敬了。

    徐光启道:“诸子百家中,农家之学相较他学则朴实无华,在于强本节用,农家有两等,一在于尽地力,二在于劝农桑。”

    “前者在于技,后者在于为政。在为政上农家提出了,君民并耕,市不二价,以我看来这就是此乃农家之弊端。”

    林延潮点点头,先秦百家争鸣,后世不少人对于农家的事功都抱有好感。

    但其实不是这样,诸子百家的农家完全是两个样子。

    但见徐光启娓娓道来,农家强调君民并耕,也就是所有人都要种田,包括天子,社会上一切的事为农业让路。

    这让士大夫阶层就很不满,凭什么叫我去种田。

    另外市贾不二,就是国家规定价格,不许商人倒买倒卖,以达到童叟无欺,同时避免了谷贱伤农之事。

    所以农家遭到了二者一致反对。

    但后来法家从农家里吸取了重本抑末,发展成鼓励耕战,韩非更提倡减少工商游食之民,鼓励耕战。对于儒生这样对国家没有用的人,就被列入游食之民。

    到了汉朝罢百家尊儒,农家就没有地位了。

    说到这里徐光启长长一叹。他与徐贞明都有为农家叹息的意思。

    徐光启这时道:“其实我以为农家之道在于尽地力,而不在于为政上。”

    听了徐光启之言,林延潮才道:“子先所言极是,罢百家而尊儒后,儒家虽有重农之说,但自己却从不务稼穡之事,这就如同道离于器,无实践难出真知。”

    “务农者不识文字,视文字者却不务农,农学如何传开,又如何尽地利,似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王祯的《农》这样的大作实在太少了。”

    林延潮说到这里,徐光启,徐贞明都是目光一亮。

    历史上徐光启可是写出了《农政全》这样的大作,亲历亲为在天津组织屯垦了数万亩农田,积累了大量经验。

    至于徐贞明这么多年屯田,也当有心得吧,早在万历三年时他写了一本《潞水客谈》,里用船中一主一客问答的方式写就,中有他振兴京畿水利的方案。

    此由张元忭作序,现任顺天府丞李祯保荐,前应天巡抚朱鸿谟推举,后为李植,邹元标赏识。

    不过林延潮以为徐贞明兴水利的做法不太对头,因为北方本来就水少,要兴修水利就要重新分配,这必然触动权贵的利益。

    历史上徐贞明水利之事因此郁郁,最后再也没有得志,这个时空里林延潮倒引他用番薯,玉米来对北方旱田屯垦,而大生成效。

    算走出了历史的弯路。但仅仅这样并不够。

    徐贞明道:“朝廷眼下对于尽田力的办法太少,虽然口口声声都在说荒政,但用到实地的乃是为政在人之道,譬如赈济,减刑,停征,平粜,兴工等等办法,其实此乃事后补救,倒不如农政为先,预弭为上这几个字。”

    徐光启点头道:“先生高见,这又回到了尽地力上。”

    徐贞明叹道:“朝廷对于娴熟于农事的百姓不重视,又对于番薯,苞谷推广不用心,不尽地力,又如何谈的上事功呢?”

    徐光启道:“先生不如一记载备荒其法,然后再传授熟悉农事的官吏,再让这些官吏传授给百姓。”

    徐贞明点点头道:“刚刚方有此意,之前罢官万念俱灰,但是在船上听了部堂大人几句点拨,顿时茅舍顿开。”

    徐光启道:“部堂大人的实学就在这里,学生领教了。”

    而一旁林用听得一头雾水,方才徐光启,徐贞明二人谈论农事头头是道,他爹不过随便说了两句,他们怎么就佩服到他爹的身上去了。

    林延潮笑了笑正要说话,这时候他的几个学生同乡徐火勃,谢肇淛等人走进船舱请林延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