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十四章 北宁(五)(第2/3页)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为便利的条件——当然冬季枯水期乡里面的干部也不会放过,这不,他们已经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在冬季挖河、修水库、开水渠,为来年种植水稻提供便利。

    是的,没错!因为豪石乡这边多有来自广东、湖南的移民,再加上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于是在初步站稳脚跟后,乡里面决定在豪石河两岸开辟出大量的田地,种植水稻这种产量较高而又比较金贵的粮食作物。

    老实说,水稻这种作物在东岸境内种植得还是比较少的,盖因其比较费人力、挑地、挑气候,也不方便机械化收割,所以一直没怎么推广开来,在东岸国内的粮食储备中占比极少,国民们也不怎么吃。

    不过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话应到水稻身上倒也恰当,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内还是有一些地方渐渐开始了水稻种植的,比如鸭子湖流域、比如河间地区等等。而在刚刚起步发展的北宁地区,在葡萄牙时代便是著名的小麦主产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里的气候只适合种小麦,实在是欧洲人压根对水稻不怎么了解,比如豪石乡这边河汊纵横,颇有中国长江流域水乡的架势,气候也足够温暖,再加上移民也多以湖南、广东一带的为主,故种植水稻还是可行的——其实让他们种小麦他们还不会呢,没办法,以前没怎么接触过。

    “由于本乡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土壤和其他地区多有不同,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黏土和黑土,与北宁一带的棕色土有着很大的区别。当然高地上还有一些黄土或红土,不过因为面积小就不谈了。”兵团堡出身的豪石乡乡长站在刘厚非侧前方,指着前方一望无际的平整土地说道:“或许是河水常常泛滥的缘故,这里的黏土湿软而多沼泽,我们刚来这边开荒的时候,很多农民的膝盖都陷在了这种湿软的泥土里。可以想象,当每一次涨水或泛滥过后,这些土地上就会留下许多适宜植物生长的养分,这对水稻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因为稻田地十分松软,为防洪水将这些土壤冲走,我们从附近的森林里移栽了不少柏树、松树过来,并让它们的根彼此成对生长,巩固土壤。您看,这里没一大片田地都是由水渠、松柏树构成的标志物完成分界的,既起到了涵养水土的作用,看起来也十分美观。”兵团堡干部继续介绍道:“在那边的高地上还有一些更好的土地,之前已经种过了,产量是其他地方的两倍,极为惊人。那里的土地是一种强黏土和肥土的混合物,我们的人在那里挖了一些水塘,一下雨水塘就会储水,他们会视情况而决定是继续储水还是放掉一部分,而且有时候也会运一些肥料上去,以维持那片高产农田的地力不至于被消耗得太过厉害……”

    刘厚非闻言轻轻点了点头,表示对豪石乡这边农垦工作的赞赏。容城县初立,农业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毕竟只有填饱了老百姓的肚皮,才有做下一步事情的底气。不然,难道饿着肚子去搞基建、伐木、挖矿和打印第安人?开玩笑么!

    “水稻种植还是很费人力的。你们这样搞,一个人怕是种不了三十亩地吧?不过现在还早,你们这里也没几个人真买得起三十亩地,不过等到以后大家手里都有了点积蓄了,能买得起地了,这个问题迟早会显现出来。水稻,终究不如小麦易播种、易收获啊,真算起总产量来,其实还是种小麦更划算一些,毕竟马拉小麦收割机的效率不是人力可比的。”刘厚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豪石乡这种农业规划的弊端,不过考虑到这里的居民成分,以及气候、环境、土壤等各种因素,他最后还是没说什么,以后走一步看一步吧。大不了,该地居民们以后多招募一些非国民劳务工帮着佃种好了,反正稻谷售价比较贵,利润空间还是挺足的。

    “平时有什么困难吗?我知道开荒不容易的。不过你们也别狮子大开口,县里的仓库也是可以跑马的,这情况你们多少也有些了解。”刘厚非笑了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