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54章 另类‘杀手’(第3/4页)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治是因为它的特殊性。不同于常见的感染,破伤风的致病菌破伤风梭菌是一种厌氧菌。这种细菌只能在缺氧的环境中生存,例如人类和动物的肠道当中。若暴露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破伤风梭菌就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生出芽胞。破伤风梭菌的芽胞抵抗力惊人,经粪便传播,其能在土壤中存活数十年,还十分耐高温,耐得住沸水的高温。因此,破伤风梭菌在自然和居住环境中都是广泛存在的。

    但破伤风梭菌本身不具有侵袭力,并且只在坏死缺氧的组织中繁殖。但它能产生一种人体极为敏感的神经毒素,并在菌体裂解时释放。所释放的神经毒素一般被称为破伤风痉挛毒素,毒性极强,仅次于肉毒毒素,导致的症状就是肌肉只会收缩,却不能正常舒张,长期维持紧绷的状态。患者最终往往死于呼吸衰竭导致的窒息、心力衰竭。

    实际上感染破伤风需要几个特殊条件。第一个当然是伤口受到了破伤风梭菌或者其芽胞的污染。第二个则关乎伤口的形态,一般而言,创口开放且较深,内部伴有组织失活的外伤才容易形成缺氧的环境引发破伤风。满足这两个条件,破伤风梭菌才能顺利侵入人体。

    让赵昺感到惊讶的是虽说古人尚无法了解破伤风的这些致病原理,可是他们通过观察也找到了一些规律。他们发现被沾染了污物的枪矛和箭矢重伤后的兵丁死亡率非常高。既然无法消灭猛兽,不如将猛兽赶进敌人的军营。所以这些规律除了可以帮助预防破伤风的发生,还有一项重要的作用——杀敌。

    而以古人的认知,想要破伤风梭菌发挥最大的作用,必然要创造一个的伤口,用这样的标准去寻找,无疑穿刺类的武器更适合利用破伤风。最典型的就是弓弩类武器,单纯穿刺,只要命中就是一个半开放式的深创。可他们没有什么无菌操作的概念,一般就包扎上点金疮药,手狠一点的就拿烙铁烧灼止血。这样的伤口环境简直就是破伤风的理想家园,因此破伤风梭菌无意间成了古人在战场上杀人利器,中招的士兵将会经历万分痛苦的死亡过程。

    弓弩手往往在摆开阵型后通常有一个习惯:将箭袋中的箭支悉数插入脚边的泥土里。这种做法一个是更方便取箭,提高射速,另一个是让箭头沾染上泥土中的污物,提高命中非要害部位后的感染致死率。这一招的威力不亚于使用某些慢性毒药,轻则感染丧失战斗力,重者引发破伤风一命呜呼。

    无独有偶,擅长骑射的蒙古人也有独家的秘方。只不过和西方长弓兵定点射击不一样,骑射手不方便就地取材用泥土污染箭头。他们在保存箭支的方法上大胆创新,采用马粪“滋养”箭头,深加工之后会集中放到用牛胃做成的袋子里保存,这一步步的操作让箭头上充满了各种细菌,当然也少不了破伤风梭菌。

    据郝云通所言得了金创疭瘛者死者可达六成以上,赵昺听了很是忧虑,三分之二以上的死亡率这对自己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毕竟那些受了并不致命伤的兵丁恢复后都是有了战斗经验的老兵,成为军中的骨干。在现代只要几块钱的一针疫苗就能挽救一条生命,但现在自己却束手无策,而让他心里难过的是李三娘也手臂中箭,同样存在感染的风险。

    不过赵昺知道破伤风杆菌本身并不致病,只有当细菌大量繁殖,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后才会引起破伤风。而细菌大量繁殖的条件是缺氧,这种缺氧环境一般只有在伤口外口较小、伤口内有坏死组织或血块充塞、局部缺血等情况时才会发生。因此受伤后正确处理伤口、破坏受伤部位的缺氧环境是预防破伤风的关键。

    所以赵昺让郝云通指导医士们首先对伤者的伤口进行严格的清理,对感染的伤口重新清创消毒,消除脓肿,切断发病的渠道;另一方面他召集众医士商议治疗方案,自己搜肠刮肚的回忆前世所知,试图找出个在此时可用的方法……手机用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