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章 长白山之谜(第2/3页)  影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其中人参皂苷rb1和rg1,这些物质和长白山野山参的生长年限关系非常紧密。促进大脑对能量物质的利用,对学习和记忆功能均有良好影响。

    一行人直接飞抵京都,再转机飞抵白云山机场,休息一晚,随行人员很联系到直升机,再弄来一台大巴和几辆越野车,次日开往fs县万良镇。

    长白山脚下的fs县被称为人参之乡,该县万良镇的人参市场是国内最大的人参贸易市场之一。这里有很多“老把头”“放山”的传说。

    进山采挖野生人参,这一行当在我国东北地区俗称“放山”,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就有记录。“放山”有自己的行规与仪式,略带神秘,由挖参人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已形成一套独特的民间习俗。由于野生人参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发现和采挖都非常艰难,放山的山民常由“把头”(对放山经验丰富的带队者的敬称)带领,结伴上山,一去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吃住都在山上。然而,随着多年开采,加上人参种植产业日益兴旺发达,品相优良的野山参越来越难以挖到,放山的神秘习俗濒临失传。

    放山的讲究很多,首先是选进山的日子。把头会选择初三c初六c初九或初八c十八c二十八的黄道吉日进山。

    进山的人数也有说道,“不能成双,两个人怕起邪念。四个人,数字不吉利,一般都是去单回双,(回来时)带着参嘛。我们那时候最多一次21个人同时进山。”

    放山的工具主要是索宝棍,是一根五尺二寸长的木棍,粗的一端拴两个青铜钱,棍上留着树皮防滑,用于在山林里探寻人参时候使用。此外,还要有三尺红线绳,拴着铜钱的,发现人参后要先锁住,防止人参“跑了”。

    除了这些工具外,还要带着背筐c竹篓以及锅碗瓢盆等炊具,挖参人在山上的主食是小米或高粱米,“不怕潮,顶饱,也容易做。”

    放山最佳的时间是每年的6月中旬到10月,“人参(这时)开花,好找,时间晚了,人参枝叶就倒了,不好找。”

    “第一次上山,命差点丢了!”讲起50年前第一次放山经历,“老把头”这样说,“那一次一共5个人放山。我们跟着把头,在前一天选定的林子里巡山,拿着索宝棍,按次序相间鱼贯前行,一点点仔细地在密集林子里寻找人参。那时候流传着一句话,宁落一座山,不错一块砖。”

    就在“老把头”和同伴低头寻找人参的时候,旁边山坡上的一声含混的低吼让他惊出一身冷汗,“我抬头一看,是个熊瞎子(黑熊),就蹲在离我们十几米远的土墩子上,老把头让我们别慌,把杆子收起来,悄悄地从旁边绕着走过去了,很庆幸那时候林子里人少,熊瞎子比较少受到人类伤害,也没有追过来攻击我们。”

    放山过程中,最有说道c最关键的是“抬棒槌”——挖参。据“老把头”介绍,首先为了不让棒槌跑了,要先用两头拴着大钱的红线绳锁住棒槌,红绳绕在人参主茎上,两头大钱分别搭在插在地上的索拨棍和树枝上。随后,大家起火熏蚊虫。“把头”开始挖人参,“扒去人参周围的杂草树叶和碎土,开出盘子,锯断周边的树根,不能用斧头砍,将人参周围的土缓慢拨开,直到人参根须全部露出,要十分小心,不能挖断根须。泥土要保留下来,用于转移的时候保存人参。”“老把头”称,抬一棵人参与其所在的环境与大小有关,有时候需要几天时间。

    保存也要十分细心,用新鲜的的苔藓铺好,放上原来的土,把人参裹住,包上树皮捆好才能带走。所有采挖的野山参,放山的人都平分。放山结束后,搭的地炝子下山时不拆,留给别人用。临走还要留下米c盐和火柴,给后来放山的人用。

    遵守着以前历任“老把头”留下的自然法则,“年头不够的参不能采,要留着它们继续生长,继续打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