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有反戈一击的实力,不得不甘为前锋,攻城略地,暗地里却以招募那可儿名义扩军备战。几年来,未曾睡过一次安稳觉,哎!就算是如此,还是经过一番恶战方才打退虏人,个中缘由就不细说了,呵呵。”
李慕白虽未经历李易的那两年,却能想象对方的遭遇,必是惊险万分,他绝对无法想象的艰难,不由地为自己当时观点所惭愧,实在是太自以为是了!当即叹道:“子明所受之辱,终会被昭雪。”话虽如此,他心里也没有底,不然也不会发出李易不该来的感慨,毕竟现实是残酷的,朝廷中几个榆木疙瘩脑袋,使大宋行朝丧失了很多宝贵机会。
那些多是程朱理学信徒,对忠义廉耻看的很重,李易毕竟是投靠蒙古人,最好的结局或许是被留在临安,安排个闲散体面的职事,运气好了能在一二十年后翻身,却失去了最好的年华。
他之所以感叹不已,便在于李易几年来的作为,无论从心性还是谋略上看,都是独当一面的率臣。真被留在朝廷必定虚度年华令人惋惜,要不是几年的经历,他才真看不到这层,不是来到临安受到挫折,断不会站在李易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不禁有几分怜惜道:“子明能挺过去,前程不可限量!”
李易呵呵一笑,不在意地道:“过讲了,先过去关口再说了。不过,蜀川形势我却担忧,虽说虏人需要时间整军备战,我却在行在徒劳打发时间,真是心急如焚。”
“如今官家重用乔行简,用李宗勉管财用,余天锡理楮币,李鸣复主兵事,四人都是一言九鼎之人,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李慕白对朝局依然通透。
“乔行简。”李易细细回味,乔行简是朝廷绝对的主战派,又是位才思敏捷的士人,力主抗金收复中原,端平入洛却提出必先治内而后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须选将练兵丰财足食的主张,反对轻兵冒进。
李宗勉、余天锡、李鸣复三人的大用,都是他所倡议援韩琦故事,边防、财用分委三执政,对朝廷度过艰难期,有着不可估量意义。尤其是大用孟珙更是明智之举,让朝廷稳住中游,避免了一场千里溃退的大灾难,至少延续数十年。
虽说,他的横空出世让历史有所改变,但此人才智决不可低估,却不知对他是何态度。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批老臣逐渐凋零,大宋朝廷逐渐陷入无人可用尴尬局面,这些人即便是信奉程朱理学,却终究是当代俊杰,与他们面对面他暂时尚无实力。
“子明,虽说你刚刚到行在,却还需拜访一二。”
李易不可置否地颔首,李慕白作为大宋行朝在蜀川沦陷地的支撑,实际掌控着忠孝军,在他态度不明显之前,绝对是朝廷倚重的棋子,可惜这等尽心尽力之人,依旧被毫不犹豫地架空,甚至连遮羞布也不需要,实在让他有所心寒。
李慕白翻个白眼,哼哼两声不悦地道:“有什么可想的,你以为没有别人帮助,还能够回到蜀川。”
李易相当无语,李慕白算是和他交心了,放在战场再次相遇,他能够感觉其深深地戒备,气氛逐渐轻松好多了,相互间谈话随意许多,彼此有了玩笑。
“行了,不与你玩笑了。子明,自我落魄市井,尝遍冷暖世情,算是看明白了也想明白了,什么狗屁清流,什么志向远大,胸中再有锦绣文章,不过是翰林待诏,再有旷世谋略,也不过是人下之人。”
李慕白脸色有些扭曲,语气阴冷地道:“没有际遇,你便是条龙也要给我盘着,没有人际在行在是寸步难行。我若有你的大好机遇,便不会此时陛见,定要奉上三京方才全身而退,既然来到行在那就入乡随俗,为自己争得一线生机。”
李易表情玩味,心中对李慕白之言非常肯定,他又何尝不知其中道理,却碍于身份不能明目张胆地交通大臣,不要说很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