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空空道人到青埂峰下来干什么呢?书中说他为“访道求仙”而来,然而携石头入世的一僧一道两位神仙,此时已是踪迹全无,只留下这块石头孤零零的立在那里,颇有怀才不遇的凄凉感。空空道人正好从这里路过,一眼就看到了这块石头,只见上面:
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应该说,除了一僧一道外,空空道人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见到《石头记》的人,他与石头的缘分非常人可比,若上面的内容连他都看不懂的话,其他人就更不要说了。这段文字虽不长,但却透出了以下几个信息:第一,《石头记》出自茫茫大士c渺渺真人之手,他们是石头的缔造者,也是其“幻形入世”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他们是谁呢?就是一僧一道。第二,它本是一块补天之石,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但为了“入世”不得不以“幻形”示人,由此失去了自己的真面目;第三,石头上所记述的故事,是石头的亲身经历,非“假拟妄称”之作。由此说明,它是自传,不是小说;第四,故事的内容包括了石头的前世今生,石头希望借此“问世传奇”,将自己的经历昭告天下,故名“石头记”。
然而,当空空道人从头至尾看完石头的故事后,却有些大迷惑不解了,有两点疑问让他不得向石头开口问道:
石兄,你这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c蔡女之德能。我总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空空道人倒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有啥说啥,没有恭维,没有客套,一上来就点出了《石头记》的两大缺陷。在他看来,这两大缺陷恰恰是石头的致命弱点,若不纠正,恐难以实现“问世传奇”的心愿。这两大缺陷是什么呢?一是“无朝代年纪可考”,二是“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想想看,如果一段历史没有朝代年纪的话,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完全失去了传世的意义,与野史有何区别?如果它的主题“只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既没有“班姑c蔡女之德能”,又没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那么它还有什么传世的价值呢?这不是空空道人多事,更不是其过于挑剔,他的疑问实际上是所有人的疑问,只不过由他代为说出罢了。脂砚斋在这段话后面批道:“将世人欲驳之腐言,预先代人驳尽。妙!”,这个批语就带有这个意思。
脂批所说的“腐言”,指两个“没有”的疑问,即:没有“朝代年纪”,没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脂批之所以把它们称之为腐言,是因为这种质疑只看表象,不看本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的言外之意很清楚:两个没有实际上是两个都有,只不过它不在言内,而在言外,不在字面,而在字后,如果只从字面去理解,未免过于迂腐,过于胶柱鼓瑟了。这个批语实际上是对空空道人的否定之否定,他代表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也代表对这部作品的正确认知。作者在这里使用的是自相驳难,自破自立的手法,借空空道人和石头的一问一答,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把解题的方式很巧妙的传授了给了读者,希望读者不要拘泥于表象,而是要在弦外之音上下功夫。
不难看出,空空道人和一僧一道遥遥相对,作者在这里使用了“烘云托月”法,用空空道人来反衬一僧一道。比如:用空空道人的“访仙求道”来烘托僧道的道术高深,法力无边;以空空道人的腹内空空,反衬僧道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