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4章 、《红楼梦》成书之谜(1)(第1/2页)  红楼探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衰时的世业”显然是秦可卿托梦的重点,它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为“真”寻找一个立足之地,一个生存空间,一个能对后人进行示范和教化的场所。故而她特别交代以下两点:第一,为祖茔的四时祭祀筹集钱粮;第二,为家塾子弟读书寻求供给。她说:

    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c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很显然,秦氏是要把“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作为安身立命的“世业”,作为“常保永全”的百年大计。要知道,这两件事所涉及的是两个根本问题:信仰和教育。祖茔祭祀涉及的是信仰问题,家塾办学涉及的是教育问题。我们都知道,贾府宗祠供奉的是宁荣二公,他们代表家族的和谐繁荣,代表国家的长治久安,代表大清的江山稳固,所以它是贾府每一个人都必须坚守的信仰。贾母每年都要率领众子孙在宗祠祭拜,反映的正是对这个信仰的坚守和尊崇。被脂批称之为“一篇绝大典制文字”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场面庄严肃穆,仪式井然有序,祭祀一丝不苟。面对祖宗遗像,每一个人包括贾母在内,都要行跪拜大礼,且毕恭毕敬。这恰恰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应有的表现。其实,这个祭祀的核心是要突出一个“礼”字。

    在这一回脂砚斋还有这样一个批语,说:“最高妙是神主‘看不真切’一句,最苦心是用贾蓉为槛外传蔬人,用贾芷为仪门传蔬人,体贴入细。”这个批语是什么意思呢?他所说的“神主”指的就是宁荣二公,为什么“看不真切”呢?因为他们在这些不肖子孙心目中是徒有其名,所以是模糊不清。用贾蓉为槛外传蔬人,用贾芷为仪门传蔬人,说明贾府的“宁荣”始于礼,止于仪。也就是说,宁荣的存亡,取决于礼仪的存亡,没有礼仪廉耻,没有朝纲,没有道德秩序,谈何宁荣?谈何信仰?谈何齐家c治国c平天下。

    可见,对子孙后代进行礼仪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了贾府的当务之急。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是教化的最终目的,所以教育和信仰,便成了秦可卿托付贾家后事的主要内容。如果这两件事都能办好,自然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无论是祖灵祭祀,还是子孙读书,都涉及到钱粮供给的问题。所谓“钱粮供给”指的不是物资的东西,而是精神的东西。具体的说,就是拿什么进行教育的问题。秦氏所说的建立“衰时的世业”,就是要建立生产这个精神食粮的基地。当然,这个基地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难就难在秦氏所说的“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前提条件上。也就是说,“真”家获罪落难之后,要保证这个产业不被官府查抄,没收,甚至毁于一旦。所以,这个基地除了要有祭祀和教化的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自我保护的功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一点,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它不仅涉及到建在哪里的问题,还涉及怎么建的问题。毕竟要实施教化的反面教材十分特别,不能大张旗鼓的宣传,只能秘密进行,这自然就涉及到了这两个问题。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基地终于建立起来了,它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作者让“真事”在“假话”的地盘上安营扎寨,在“荒唐言”的掩护下,让祭祀和教化有条不紊的展开,使得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后人的一面镜子,成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无时无刻不在发挥其警示的作用。。

    大观园里的稻香村就是生产精神食粮的基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远离尘世。所谓“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就包括这个地方。第二,它是元春之家。稻香村最引人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