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之谜(10)(第1/2页)  红楼探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胤祯有充足理由这样做,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东西放不下,这就是父皇特别看重的“情”。这个“情”是对大清的情,对祖宗的情,对先皇的情,对骨肉的情。倘若他采取“文死谏,武死战”的激烈做法奋起反抗,将“弃君于何地”?“弃国于何地”?这无异于悖逆之行上再添不义之举,与他长期坚守的“情”背道而驰。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以放弃皇位为代价,来换取大清的太平,换取家族的安宁,换取手足的和睦相处。

    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情义换来的却是无情无义;他的手足之情,换来的却是骨肉相残;他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却是家族的灭顶之灾。当他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用心灵和生命守护的那份“情”被无情的践踏时,他的悲哀,他的心痛,他的悔恨无以言表。这就是为什么尤三姐说她“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要到太虚幻境去修注来生的原因。脂批对宝玉的评价是“情不情”,意思是说,他“情”的初衷,换来的却是“不情”的结果。这种事与愿违的悲剧,令他“惭恨”一生,无法释怀,除了著书立说,除了揭露真相,没有别的方法让他能够平复心情,稍有安慰。可以说,《红楼梦》的诞生是对“情不情”恶果的一次救赎,一次还债,一次深刻的反思。这段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教训,也是整个家族的教训,所以他必须把它记录下来,让它成为大清历史的一部分。

    (6)胤祯册封的具体年份

    尽管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故事以悲剧告终,但是这个故事向我们明确透露了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线索。尤二姐在向贾琏介绍尤三姐和柳湘莲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了他们相识在“五年前”。尤三姐指责柳湘莲“冷面冷心”时说:“妾痴情待君五年矣”。这就充分说明,胤祯作为太子的历史有五年之久。

    那么这个时间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康熙去世的那一天算起。为什么要这样算呢?因为尤氏姊妹说这番话的时候,已是双双落入y窟,成为奸人的掌中玩物。也就是说,正是雍正篡位,胤祯尚未赶回京城之前。康熙的去世,正是雍正篡位,胤祯失位的起因,所以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我们都知道,康熙是1722年11月13日去世的,从这个时间往前推五年的话,那就是1717年11月。尤二姐所说的“五年前”,应指的就是在这个时间之前。这恰恰说明,胤祯是在1717年11月之前被秘密立为太子,正式成为康熙接班人的。被册立之后,他于1718年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被派往西北戍边,在那里一干就是四年,直到康熙去世。

    虽然胤祯太子的身份没有公开,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家族的人包括其同母兄弟四阿哥在内都知道这件事,甚至连朝廷的王公大臣都心知肚明,因为康熙对此有过明确的暗示。胤祯于1718年被派往西北时,从北京出发的送行仪式十分隆重,远远超出了一个抚远大将军应该享有的规格。阎崇年在他的《清宫疑案正解》中,对这件事的介绍是这样写的:

    行前,康熙帝亲往堂子行祭告礼;亲御太和殿授印;胤禵(即胤祯)乘马出,诸王c二品以上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外军营送行。胤禵称“大将军王”,用正黄旗纛。

    如此高规格的送别仪式,或许是康熙有意这样安排,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胤祯的这一特殊地位和身份,让朝廷内外心照不宣。当然,康熙对胤祯本人交代的就更清楚了,他甚至把册封的诏书直接交到了他的手里,由其亲自保管,为的是以防不测。所以说,对胤祯而言,1717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就在这一年他正式成为康熙朝的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嗣。

    2c晴雯之死

    从尤三姐“思嫁”的故事中,我们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胤祯被秘密立为太子的时间是在171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