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6章 、胤祯的隐居生活之谜(12)(第1/2页)  红楼探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结果不出所料,后四十回一经面世,便引起各方质疑,大家一致认为,它与前八十回不是一色笔墨,文字水平相差甚远,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并将其称之为“狗尾续貂”。最具代表性的是瑞裕在《枣窗闲笔》中的观点,他说:

    此书由来非世间完物也。而伟元臆见,谓世间当必有全本者在,无处不留心搜求,遂有闻故生心思谋利者,伪续四十回,同原八十回抄成一部,用以绐人。伟元遂获赝鼎于鼓担,竟是百二十回全装者,不能鉴别燕石之假,谬称连城之珍。高鹗又从而刻之,致令《红楼梦》如《庄子》内外篇,真伪永难辨矣。不然,即是明明伪续本,程c高汇而刻之,作序声明原委,故意捏造以欺人者。斯二端无处可考,但细审后四十回,断非与前一色笔墨,其为伪著无疑。

    瑞裕的看法得到了广泛认同,后四十回是伪续便由此认定。由于一时找不出谁是伪续者,人们就把目光集中在了整理和出版一百二十回通行本的高鹗身上。再加上其好友张问陶在他的《赠高兰墅鹗同年》的诗中说:“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并又在注释中进一步说明:“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这就更加令人相信,伪续者非高鹗莫属。

    虽然高鹗在“程甲本”的序言中一再坚称自己只是“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版,与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但这个表白在这些偏见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甚至有“此地无银三百量”之嫌,以至于这顶“伪续者”的帽子让他一直戴到了今天。

    其实,当你了解了《红楼梦》的真相之后,你就会相信高鹗并没有撒谎,除了后四十回的来历外,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的。要知道,没有参与过前八十回创作的人,是断断续不出后四十回来的,所谓“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只不过是一个扰乱视听的善意谎言而已。张宜泉的《春暮续婚》,为澄清这一历史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续书是他自己所为,与别人无关。这个证据为这桩历史谜案画上了句号,也为高鹗摘掉了那顶极不光彩的帽子。

    续书是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现在还无法确定。这首《春暮续婚》的诗,也许写于开始创作之后,也许写于开始创作之前。从它在《诗稿》中的排列顺序上看,它在《伤芹溪居士》之前,中间相隔首诗,这就说明,它写于曹雪芹逝世之前。《伤芹溪居士》是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概在1765年前后,因为“年未五旬而卒”的注释表明了这一点。如果从1722年算起,到1765年正好是第43个年头,这个岁数用“年未五旬”来形容,也还说得过去。如果以此为标准加以推算的话,《春暮续婚》差不多写于1763年前后。

    脂砚斋的“甲午泪笔”,很明确的把曹雪芹死亡时间定在“壬午除夕”,这显然不是泛泛之笔,其中必定包含了某种特殊的寓意在里面。那么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曹的死很可能是续书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它预示着这部作品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这个时间恰恰是在1763的时候,因而就有了“壬午除夕”之说。应该说,《春暮续婚》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与这个时间比较接近。

    脂批为什么要把曹雪芹死亡的时间定在“壬午除夕”呢?也许有这样几个考虑:第一,除夕是辞旧迎新的象征,是结束过去,面向未来的开始。按照佛家的观念,有死必有生,有生必有死,而这个时间节点就是生死轮回的一个交叉点,明显带有新旧交替的特征,让读者有想象的空间。第二,1763年距离庚辰本的完成已经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个时候开始续书的创作,可以说时机和条件都比较成熟。第三,续书本来就是《红楼梦》创作计划的一部分,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把它完成,以了却“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