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2章 、宗室子弟与《红楼梦》的关系之谜(4)(第1/2页)  红楼探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敦诚的另一首诗《璞庵将军屡以子病为念小诗奉答》云:

    将军如卫武,爱我竟忘年。白发乘闲兴,青囊话秘传。长身犹玉立,老眼尚珠悬。可以酬佳意,宁辞结襪先。

    “长身犹玉立,老眼尚珠悬”的句子,直接点明他是“珠玉”,具有真龙的品质。“青囊话秘传”指的是他以文学形式书写历史,书写传奇。敦诚在诗注中说,璞翁“时年八十余”,说明这首诗写于1768年之后。具体时间应该是在那一年呢?笔者推测是1773年左右,因为就在它前面不远处的另一首诗中,作者自称“我亦忽忽三十九”。根据敦敏的介绍,敦诚生于1734年,那么他的三十九岁正好是1773年,这一年璞翁已是八十五岁,两人相差四十六岁。

    关于“璞翁”即“张宜泉”的另一个依据,来自敦敏和敦诚的题张璞菴画作诗。璞翁也叫“璞菴”,敦诚在《璞翁将军哀辞》中,称其为“璞菴老人”。“庵”与“菴”通用,故“璞庵”和“璞菴”是同一个人。敦诚和敦敏的诗题目一样,都叫《张璞菴万竿烟雨》。也就是说,两首诗都是针对张璞菴所画的《万竿烟雨图》而作。敦敏的诗这样写道:

    尺幅绿千寻,苍茫烟欲上。秋夜对寒窗,疑堕潇潇雨。

    敦诚的诗这样写道:

    绿雨轻烟老箨攒,墨痕轻扫有无间。不知今夜西窗梦,送过潇湘第几湾。

    《烟雨图》我们在《红楼梦》里见过,它挂在“秋爽斋”的墙上。“秋爽斋”就是“脂砚斋”,笔者在前面已经论述过,这里就不再重复。从敦敏和敦诚的诗中可以看出,张璞菴的《万竿烟雨图》与潇湘馆的景色颇为相似,说他画的就是这里,不会没人相信。林黛玉是书的灵魂,潇湘馆是“青史”的代称,里面种植的“千百竿翠竹”形成了烟雨朦胧的景象,它既代表“青史”,也代表斑斑血泪。

    “烟”和“雨”唯潇湘馆所独有,里面别有洞天,竹的风情,竹的韵味,竹的内涵统统隐含在了这两个字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向我们展示了这幅画的一个侧面,她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作者在这里用凄凉的秋雨来烘托主人公离愁别恨的伤感情怀,使得潇湘馆的悲剧色彩越发浓烈,让黛玉的泪更加辛酸。“烟”中有“青史”,“雨”中有别愁,可见这“烟雨”二字中有无限丘壑。

    “不知今夜西窗梦,送过潇湘第几湾”,所谓“西窗梦”就是“红楼梦”,因为“潇湘馆”的窗户叫“茜纱窗”,而“茜纱窗”就是“西窗”,它与有着阴谋诡计性质的“东窗”相对应,是光明正大的象征。很显然,敦敏c敦诚的诗是针对《红楼梦》所题,而张璞庵作为《红楼梦》作者的身份也由此透出。

    关于璞翁的生平事迹,敦诚在他的《璞翁将军哀辞》(下称《哀辞》)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篇文章写于璞翁去世不久,篇幅不长,从中多少可以看出璞翁和胤祯之间的联系。《哀辞》全文如下:

    小至日,大风吹野,祁寒折棉。凌晨,往吊璞菴老人于南甸之先茔。既回车秣驷于村店,命酒自酌半酣,忽念人生亦何所乐哉?世俗之所恃以不恨者,惟年与位耳,然而兼得之者恒少。得其位不得其年,得其年不得其位,偶有兼得者,又不得行其胸臆。或尽忱悃于上,或施公德于人,不尸其位,不枉其年。而徒以袞袞之头衔,逐悠悠之岁月,如此虽登三事,乃如闲寿百岁亦谓之夭也。

    今翁之位曾都统将军矣,翁之年八十有五矣,亦可以炫顽俗而尽世人之所欲也。然其中有大不然者,翁少为王长史,积年迁擢,五十始为都统,六十为将军。旋罢去驰驱于二万里之边陲,复褫职籍其家,翁遂赤贫。寄迹于先人坵垅之侧,妻孥子孙几三百指,每至嗷嗷又二十年。然以翁之生平,不可不谓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