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8 章(第1/3页)  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说服,先生才答应下来。

    第一次访问始于2001年9月21日,那时先生还住在专家楼,也不像现在这么忙,每周除了有课以外,晚上的时间几乎都给了我,有时周末还加一次。每次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一直持续到2002年1月17日。先生一向身体很好,但是这年冬天得了感冒,咳嗽一直不好,中间停了几次,让先生休息。有了空余的时间,我就到另一个房间整理先生的照片。每次访问,基本上是按照先生的思路,想到哪就说到哪,中间我很少chā话提问。先生说这种方式好,因为以前的一些访问者都有时间限制,还有话题限制,先生常常不能畅所yù言。先生思路非常清楚,语言又极为优美,听她讲述真是一种享受。这个学期我们一共谈了二十一次,是这本口述回忆录撰写整理的主要基础。加上后来不断的补充,总共留下了六十余小时的录音。以前我听别人说撰写口述如何难,要从一大堆口语中扒出一些文字来。但我完全不是那样,除了查阅补充资料、调整章节以外,许多大段的文字几乎都是实录。这一学期结束的时候,先生把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迦陵著作集》送给了我,让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作为补充和参考用。

    本来我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这部书稿,但实际上2006年春天才完成初稿,定稿则一直拖至现在。原因很多,人世间的沧桑变故,不断的修订补充,先生近几年越来越繁忙,都是客观上的因素;而我个人的不敏、拖沓则是主观上的因素。

    先生天资聪颖,幼承家学,后来在顾随先生的引领下步入了古典诗词的殿堂。而她所经历的时代,整个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裂变。而社会的裂变,必然会产生一些沟壑。先生在她的诗词道路上,为这些沟壑架起了一座座桥梁,这是历史赋予她的使命。先生不辱使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先生的杰出贡献,我以为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从文化传承来看,先生架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文化发生裂变,人们在摒弃封建糟粕的同时,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往往被失落。许多年轻的学生已经读不懂中国古代伟大诗人留下的诗篇。而先生自1945年到现在,六十多年从未间断的教学生涯以及她超人的教学水平,在中国古代诗人和现代青年学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她数十年舌耕不止,笔耕不辍,通过讲解诗人的作品,使这些诗人的生命心魂,得到了再生。这些伟大诗人的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得以浸润后人的心田。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得以传承。为此,先生投入了她的大部分生命。

    其二,从东西方文化jiāo流来看,先生架起了东西方学者之间中国古典诗词jiāo流研究的桥梁,从大的方面来看,也是东西方文化jiāo流的桥梁。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和西方世界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发生裂变,随之而来的是西方世界和中国大陆之间持续几十年的隔绝。在这种极不正常的国际关系的情况下,西方的汉学家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只能到台湾。而这一时期台湾的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的古典诗词都是先生在执教,所以这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许多都曾经受有先生的影响。例如:德国的马汉茂、法国的侯思孟。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生先后到美国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哈佛大学任教,应邀出席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在北美的汉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与哈佛大学汉学家海陶玮先生多年的合作研究,在学术界传为佳话。后来先生常年执教于加拿大U.B.C.大学,更是桃李满天下。这期间,先生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在理论上颇多建树。在那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西方世界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先生的教学研究活动,在那种极不正常的国际关系之中,在东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