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霸菱”。图为广信集团在广州的总部。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信集团以极快的速度扩张。这一时期,广信在大量发行债券的同时,积极从事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前几年,投资香港的活动相当活跃,主要涉及股市、地产(以豪华住宅市场为主)等巨额投资。到1997年底,广信先后从海外融资共计50多亿美元,其自身也发展成拥有总资产327亿元人民币的特大型综合金融投资实业集团,在中国信托业规模仅次于北京的中国信托投资公司。
1997年3月,广信集团在事前没有知会中国证监会的情况下,自行透过广信香港分拆广信企业在香港挂牌上市。该公司在招股期间曾一度被中国证监会勒令暂停,闹出轩然大波,后来经香港证监会的调停,才能如常上市。当时,正值红筹股热潮,有关事件并未影响投资者的信心,结果广信企业获得891倍的超额认购,其股价更从招股价每股1.05元上升到3.77元的高位。事后,中国证监会为加强对香港中资企业的监管,专门制订有关监管指引。
广信在迅速扩张的进程中,暴露出众多问题,包括内部管理混乱、专案审批不严谨、盲目或不负责任地执行政府官员下达的“计划”、债务不断扩大而又缺乏合理安排、防范风险的意识差,等等。广信的问题,引起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有关方面为挽救广信,曾透过多次融资支持,包括给予公司发行债券以及世界银行等机构周期xìng长的贷款,但广信一直没有起色。这一期间,广信由于得到广东省政府的支持,得以不断用新贷款去还旧债,继续运作。
其实,中央政府对信托投资业的现状早已不满,1993年人民银行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信托投资公司提供同业拆借资金。1995年,中央政府宣布不再对地方政府背景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海外融资提供国家担保。随后又确定对外债进行全口径管理。在这种背景下,全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从高峰时期的700多家减少到200多家。1995年10月,人民银行首次对问题严重的信托投资公司开刀,违规cāo作、资不抵债的中银信托被宣布接管,最后被广东发展银行收购。1997年2月及1998年6月,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和中国创新技术发展公司也相继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关闭。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广信的问题进一步暴露,其未能偿还到期债务的情况已露端倪。1999年1月,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王岐山被调往广东,出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整顿广东金融秩序。同年9月,王岐山亲自主持广信集团管理层的重整,并清偿公司债务。10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指出,鉴于广信集团无力偿还到期债券,为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决定关闭广信集团,并对其属下的债券和债务进行托管,停止一切金融活动。公告还指出,人民银行将接管广信的金融业务,而广发证券将接管广信属下的证券业务。
1999年1月10日,广东省省长助理兼广信清算小组组长武捷思正式宣布,因为资不抵债,广信集团、广东国际租赁公司、广信企业和深圳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据广信清算小组的初步评估,广信集团清产核资后的总资产是214.71亿元人民币,总负债是361.65亿元人民币,资不抵债差额为146.94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达168.23%。当时,有消息指出,广信集团直接对外负债就高达16亿美元,如果加上或有负债,对外总负债高达40亿美元。
广信集团在香港有庞大投资,它在香港持有两家全资附属公司广信香港(全称“广东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和广信实业。广信香港于1989年在香港注册成立,主要从事专项融资及投资、物业按揭、地产投资及贸易融资等业务,是广信集团在香港的控股旗舰,分别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