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透过不断向旗下的上市公司,诸如粤海投资、广南集团等注入公司资产,令名下股票升值,集团的借贷能力和盈利也水涨船高,银行更对这家大红筹公司趋之若鹜。然而,1997年的金融风暴令股市、地产大幅下跌,粤海集团的财务状况立即陷入困境,1998年中期业绩出现了6.35亿元的亏损,成为1995年以来的首次转盈为亏。
粤海的问题,与广信有许多相似之处,诸如内部管理混乱,多至数百家的子公司层层叠叠,相互之间存在严重的三角债,集团无法控制分属各市、县的子公司的借贷、投资,却有义务为其担保贷款,加上盲目投资,替客户垫支的应收账不断上升,致使集团入不敷出,负债累累,问题的暴露只是迟早的事情。及至广信集团破产,银行迅速收紧对中资企业的信贷,粤海无法借钱还债,其债务危机亦即时暴露。
1999年1月,粤海集团宣布债务重组,并委托高盛亚洲为财务顾问。1月12日,高盛亚洲与粤海债权人举行首次工作会议,商讨债务重组的方案,共有80多家银行派出3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随即筹组债权人监察小组,成员包括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中国银行,以及后来加入的东亚银行、三和银行、法国国家巴黎银行、德国裕宝联合银行等8家银行。
同年3月1日,财务顾问高盛亚洲在与超过250位债权人代表举行的会议上,宣布截至1998年9月底止的9个月,粤海集团录得资产亏损(即资不抵债)132亿元,期内特殊亏损更高达188亿元,绝大部分为呆坏账、投资减值等,总负债为318亿元,但于1999年1月21日,总负债已降至225亿元。高盛亚洲的代表表示,广东省已提出一系列可能注资专案,大部分属基建及公用事业有关的资产,包括东江输水、韶关电力、汕头海湾大侨、虎门大桥、广汕公路惠州段等。
就在粤海集团债务重组期间,粤海属下上市公司广南集团bào发所谓“广南财务疑案”。1999年1月28日,广南集团发出通告,指关注有人挪用公司资金进行股票炒卖导致亏损的传言,并将对有关事件进行调查。2月8日,广南集团管理层大换班,公司董事长孙观、董事总经理黄晓江被撤换。其后,黄晓江在香港被廉政公署拘捕,孙观在内地被拘留。2000年11月1日,广南集团向联jiāo所申请停牌,并公布其31.73亿元债务的重组方案,广南以每股1角的供股价,透过2供17大比例供股,集资约7.73亿元。此外,广南还将向债权人发行6.5亿元新债,并透过重组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将食品及超市业务以外的资产注入该公司,然后将此公司转拨予债权人作抵债之用。
2000年12月22日,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广东省政府、粤海集团与债权人宣布达成债务重组协定。重组的基本点是广东省政府以现金、新债务及股本证券,加上放弃若干索偿权的形式,向粤海集团注入庞大新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由东深供水专项(粤港控股持有该专项99%股权)的现金流所担保的新债务及股本证券,该专项是香港自1965年以来主要的供水来源。根据该份庞大而复杂的协定,粤海集团的控股地位将由新成立的一家名为“广东控股”的公司所取代,广东控股持有的上市公司粤海投资收购粤港控股81%股权,粤海集团的债权人将取得粤海投资11.11%的股权,粤港控股19%股权,由粤港控股发出的合共140亿元A、B、C类票据,以及部分资产、现金。此外,粤海投资承诺进行业务及管理重组,旨在成为广东省政府未来的旗舰公司。
广信、粤海事件的bào发,使香港中资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调整、巩固时期。
注释
〔1〕参阅冯邦彦著,《香港地产业百年》,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