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6 章(第1/4页)  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认为要倒转过来说「因为dú,所以无价。」三、金额极为庞大,其怪处可不是庞大,而是到今天还没有谁可以肯定其总额究竟是多少。

    上述的三个怪处显然有关连,我们要从哪点入手分析呢?我认为要从第二点无价入手。资产怎可以是无价的?坏帐不是一般有价吗?天下何来无价资产了?我对「无价」解释的第一步应该对是卖家的价格要求持久地高于买家愿出之价。这是英语说的bid-ask spread太大了。据说去年九月十五日雷曼兄弟事发后,dú资产立刻无价。那是七个多月前的事,逾半年,依然无价为时甚久矣。那是为什么?不久前美国财长盖特纳推出政府补贴购买dú资产之法,不知他怎样想。我的想法是这补贴有减低要价与出价的差距之效。我同意一些经济学者的看法:把dú资产从银行或金融机构拿开,其dúxìng依旧,于事无补。我想不通的,是政府补贴无疑可促长dú资产的成jiāo,这成jiāo通行后,会否收窄要价与出价的差距呢?

    也应该对的第二点,是要价高于出价的差距,主要起于讯息费用。这是说,持有dú资产的人的讯息,与可能购买dú资产的人的讯息不同。这里我想过另一点。那就是持有dú资产的金融机构明知不值多少钱,为了避免破产不肯贱价而沽。但考虑到美国此前的mark-to-market法例及不久前的取缔,这想法看来不对。讯息费用应该是要价与出价分歧的主要原因。这差距维持了那么久,不可谓不奇。

    可dú可不dú(第一怪)无疑会增加讯息费用;不知dú资产究竟有多少(第三怪)也会增加讯息费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银行或金融机构对dú资产的认识比一般市民知得多,多很多。前者的要价持久地高于后者愿出之价不难明白:dú资产何物行外人不容易知道。然而,金融机构之间对dú资产何物的讯息费用的差距应该不大。为什么这些机构之间不作价成jiāo呢?答案是这些机构一般自身难保,再购入dú资产风险是太大了。

    是复杂的世界。原则上,政府大可印制钞票,大手压价购入dú资产,有机会赚大钱。问题是,无论是间接还是直接,这些费用纳税人早晚要支付,一旦输了大钱政府是难以jiāo代的。

    把dú资产减dú或消dú看来是最上算的办法。说过了,这是要把资产的市值再推上去。也说过了,以财政政策刺激消费的减dú效果不大;撤销工会与最低工资政治上行不通。余下来是大手提升货币供应量,希望搞起通胀。通胀太高不能接受,但可以接受的通胀是有机会适当地减dú的。

    这些日子差不多所有美国的经济大师们都恐怕高通胀卷土重来。其中有些持着我的看法,也像我一样,不知道怎样才能把通胀推得适可而止。大家知道,一旦通胀的预期形成了,要调校非常困难。目前美国的形势,是通胀不容易推上去!美国二月份的数字,显示通胀率升得有看头,但三月份却又缓慢下来。去年全年算有通缩,是五十三年来第一次。期货市场之价下跌了百分之三十是一个原因。问题是,雷曼兄弟事发后,联储局十分勇,放宽银根的大手笔是美国史无前例的。七个月过去了,从佛利民当年定下来的时间表看,今天应该明显地见到物价上升的反应,但没有。

    这里我要提到中国的例子。我们的央行放宽银根比美国联储来得慢,也远不及联储那么勇,但国内房地产的止跌回升明显,而这回升看来是与北京的「四万亿」政策没有多大关系。这使我想到如下的结论:中国放宽银根的效应远比美国明显,主要因为中国没有多少dú资产。

    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为什么dú资产的大量存在,会阻碍货币政策的正常运作呢?与郭中光研讨良久,一个可能的答案,是美国的市民,在银行的压力下,正在忙于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