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章 重生两千六百年后(第1/3页)  重生两千年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云阁www.92215.net 』,。

    半夜,一间小房间里没有开灯,唯一的光源是一台散发着微弱光亮的电脑频幕,一个少年的轮廓坐在电脑椅上忽明忽暗。

    伴随着机械键盘打字的噼里啪啦的声响,百度的搜索框上显现了两个字——赵括!

    百度百科: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拉着网页,看到四十万赵兵被坑杀时,整个手都在抖,继续往下拉,网页上有多人对赵括的评价。

    大多数的观点都是赵括是一个白痴,一个上阵不满月,就带着四十万大军进入包围圈的白痴,然后是各种人的引经据典。

    这是主流的观点,源自于史记中对赵括的盖棺定论,纸上谈兵!

    少年没有继续搜索,反而是瘫坐在椅子上,盯着屏幕,眼睛出神,思绪一下回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了。

    长平之战,源自于秦对于上党的觊觎。上党是韩国的地方,韩国一向比较弱,强秦的逼迫,意在与让上党不战而降。但上党的郡守冯亭却感觉憋屈,反正打不过,与其降秦不如降赵,拉赵国下水,于是他把上党的十七座空城献给了赵王。

    当时赵国朝堂为此争论不休,这个诱惑太大了,平阳君赵豹认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好兆头力劝赵王不能要;平原君赵胜却认为平常百万大军打一年都不一定能拿下一座城,这平白有十七座城为何不要?

    赵王的意思肯定是想要的,正常的思维,不要白不要,整个七国之中,军事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只有赵国,所以赵王喜滋滋的接受了,谁也没想到这个由头引发了赵与秦的战略决战。

    (史记的评价说赵王短视,但是上党险峻本就是战略要地,赵国本来就拥有北上党,如今南上党送上门来,如果让给强秦等于是给对手增加筹码,让自己当缩头乌龟。)

    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兵数量上虽然不如秦国,但大多都是骑兵,质量占优,以前的多次较量两国平分秋色。

    长平之战打响,首先上场的是名将廉颇,其中还有一个典故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两年都是在对峙,主帅是廉颇,打的也是有来有往,这就是后来人贬低赵括的原因?因为赵国后来换将了,两相一对比在赵括手里却是惨败,四十万精锐被坑杀,无疑显得赵括是个白痴。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惨笑,后人把战争想的太过简单了,愚昧的人总是多过看清的人。

    想起那个暴脾气,动不动就骂人的廉颇将军,少年又有点恨不起来,因为后来最颓然的就是廉颇将军。

    两国交战,战争可不止于明面上的,廉颇将军犯了一个战略失误,他想保存实力,也没有把这场战役当真,认为秦国打不下来,又是劳师远征,久攻不下就会离去,于是就在上党丹水附近地带屯兵和秦国对峙,只打小规模战役,于是这场战役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消耗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消耗战就是经济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