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八十五章 李傕之乱(第1/2页)  大风之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听到智弦的话,丁律也心动了,若是自己也能去的话,他们丁家未来在朝堂上定然会有更高的话语权。不过丁律的三观已经成形,而且虽有才能却缺少了胆量和机变,并不适合去顾渊那里参加培训,智弦将他安排去参加第一批的文官培训。

    随着地盘的扩大,不少内政的问题凸显,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智弦于是也开展文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分为治安、内政、市场经济、消防、社会福利机构、民间调解、群防群治等多项技能的学习。很显然,想要在智弦的麾下当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在智弦守着丁月华,等着自己的孩子出生时,洛阳又发生了大事件。

    王允诛杀董卓,遇人皆被称赞,被夸的多了,王允态度开始发生改变,有些飘飘然起来,认为连董卓这样关东军都讨伐不了,不可一世的大j贼都死于他的手下,天下虽大他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他便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所谓,自以为是,居功自傲。每当群臣朝会,王允很少像以前那样和大家推心置腹,共同商讨权宜之计,而是正襟危坐,面无和悦之色。慢慢地,群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推崇和拥护他了。

    因为独断朝纲,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听不进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董卓的旧部时,态度反复无常,极不慎重。王允先是想全部赦免董卓的部下,可继而又对群臣解释说,“本来,他们是没有罪的,只是身不由己,跟随董卓,所以不得已听从董卓差遣,犯了错误。现在如果给他们突然加上恶逆的罪名,而且特定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使他们猜疑恐惧,心理承受不了,所以,赦免他们无罪不是使他们安心的上上之策,还不如让他们承受惩罚。”

    凉州兵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战斗力强,而且对董卓最忠心。董卓死后,如何处置凉州兵,是关系王允本人和东汉政权的大事。王允企图削夺凉州兵将领的兵权,取缔全部凉州兵,并且计划利用关东兵去控制他们。可是后来有人劝谏王允,“凉州兵素来害怕袁绍,畏惧关东兵,而今,如果派关东兵去解散他们,凉州兵人人都会担心性命不保,这样,很容易引起兵变和混乱。还不如任命皇甫嵩为将军,去担任凉州兵的统帅,并让他长期留在那儿,以便安抚军心。”

    对这稳妥的提议,王允却是坚决反对,“这样绝对不行,关东兵是反董卓的义兵,与我们是同一条路线,现在董卓已死,如果继续把他们屯驻在险恶之地,虽然安抚了凉州兵,但是关东兵将领会疑心我们不重视他们。”

    所以王允坚持要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还记得有一个游戏,那就是由一个人说一句话,再由几十人一个一个的将同一句话传达个下一个人,最后一个人将自己听到的话说出来,和最初的话进行对照,结果会发现,两句话可能南辕北辙,甚至没有任何关系。在这古代,话更是经不起传的,同一句话,经过几个人的嘴,他们会加入自己的见解,渐渐的就会别扭曲,完全失真,于是谣言就起来了。

    凉州百姓听到王允想解散凉州兵的风声后,便到处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一时之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一片惊慌。凉州兵将领本来就成了惊弓之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当他们得知王允要削夺他们的军权,解散凉州兵的消息后,更是惊慌。

    董卓被王允、吕布谋杀,随后牛辅也被杀,李傕等人无所依托,本欲解散部队逃归家乡,又怕仍得不到赦免,武威人贾诩当时在李傕军中任职,便对李傕说,“听长安人议论说欲诛尽凉州人,各位如果弃军单行,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率军西进,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情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正天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迟。”

    李傕等人采纳了贾诩的建议,劝说西凉军士兵,“蔡邕只不过受了董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