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占时期,香港电影一度沉寂。
抗战胜利后,由大陆电影事业家创办的“大中华”,“永华”等影业公司于 40 年代下半叶在香港拍摄了《风雪夜归人》c《国魂》c《清宫秘史》等一批力作。
50~60年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香港影坛由三类制片机构组成:作为跨国公司的邵氏机构c电懋公司和深受大陆电影传统影响的“长城”c“凤凰”c“新联”影业公司;以电影事业家黄卓汉的“岭光”c昊楚帆的“中联”为代表的独立制作的中c小型电影公司,形成既有垄断c又有自由竞争的态势。
被誉为“香港现代电影之父”的朱石麟将市民品格的家庭伦理剧与知识分子式的温馨喜剧相结合,创作了纪实风格的《误佳期》c“住房三部曲”(《一板之隔》c《水火之间》c《乔迁之喜》,和《新寡》等优秀作品;另一位电影艺术家李翰祥创作了黄梅调电影《貂蝉》c《江山美人》。
70年代,香港已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
邵氏兄弟机构c嘉禾电影有限公司c第一影业机构有限公司c新艺城影业公司四大电影企业全面推行现代电影体制;1977 年,香港市政局开始主办一年一度的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便进入一个国际化的电影文化体制和市场机制中。
60c70 年代之交,张彻c胡金铨等运用现代电影语言和现代都市精神全面改造在港台和海外电影市场最有影响的传统武侠电影,掀起“新武侠电影”,王羽c狄龙c姜大卫等人成为名噪一时的“武侠小生“。
而生于美国的李小龙在香港拍摄了弘扬民族精神的《精武门》( 1972 )c《猛龙过江》( 1972 )等拳脚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刮起了“李小龙飓风”,使香港主流电影走向了世界。
后继之人成龙c洪金宝c袁和平的“功夫喜剧”c吴思远的“社会片”c许冠文兄弟的市民喜剧将 70 年代香港类型电影的制作推向了。
55台湾乡土电影。
台湾由于长期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电影事业起步较晚。
战后,台湾光复。
40年代末,国民党政权迁台。
50年代初,三大官方制片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c台湾制片厂和由农业教育电影公司改组成立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拍片,形成“公营制片为主”的结构。
1963年,原台语片青年导演李行拍摄了国语片《街头巷尾》,以平实本色的电影语言展现了充满乡土气息的台湾普通人家逼真的生活画面和小人物间朴素真挚的感情,令人耳目一新。
接着,他又以相同风格拍摄了一系列作品,如《蚵女》( 1963 )c《养鸭人家》( 1964 )c《路》( 1967 )c《汪洋中的一条船》( 1978 )c《小城故事》( 1979 )c《早安台北》( 1979 )等,尊定了“乡土电影”的创作基础。
同时期,留学意大利的白景瑞拍摄的《家在台北》( 1970 )c《再见阿郎》( 1971 )等片,也是乡土电影的力作。
此外,丁善玺c李嘉c宋存寿等也在60c 70 年代拍摄过与乡土电影风格近似的作品。
乡土电影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台湾艺术电影创作的开始,而且,它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精神c台湾的乡土文化c东方艺术隽永的意境神韵和现代的电影语言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台湾电影独有的电影形态和总体风格。
80 年代初,秉承乡土电影创作精神的青年一代导演侯孝贤c王童等革新了台湾电影的艺术语言,揭开了台湾电影新的一幕。
(本章完)
笔趣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