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三章 文武之议(第2/3页)  轮回之帝国历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到了流求之后,除了按以前所说的给地、免十年的赋税外,不管男女老幼,每人先发百斤口粮,免费提供农具。”这在以前,虽然很多人也是这么办的,但朝廷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现在算是正式行文了。

    夫子们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很清楚,按这个要求做,物资需求是很大的,光粮食这一项,来个十万人,就要一千万斤粮食。琼州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摆脱粮食的危机,原因就在这。

    那邓光荐慎重地说道:“根据陛下的旨意,陆相和赵大人让在下给诸位带来了朝廷的公文,请诸位务必将缴获的宝钞全部换成我们需要的物资,对于朝廷急需的粮食、布帛、铁器等东西,更是一点都不要放过,只要有,即使是用我们自己的龙币来买,也再所不惜。”说到这里,这位夫子的脸上也露出了决然的神情。

    邓光荐的命运在这里是被改变了的,在历史上,他于厓山战败之后跳海,结果被元军捞起,就此被俘获。并和文天祥一起被送往大都,但途中因病留在了健康。他后来当了张弘范儿子张珪的老师,并将他著的《相业》传授给了张珪。他告诉张珪:“熟读之,后必赖其用矣。”张珪后来历任北元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院副使、御史中丞、中书平章政事等高位,有可能从他的书中受益不少。

    邓光荐本来就应当活下来,因为这是陆秀夫要求他的。

    方秀夫海上时,记二王事为一书甚悉,以授礼部侍郎邓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其后崖山平,光荐以其书还庐陵。大德初,光荐卒,其书存亡无从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

    但邓光荐为什么没有将这本书传下来?在端宗去世、赵昺即位后,位于惠州的文天祥曾上书过朝廷。“天祥闻宋主即位,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请入朝。优诏不许,更加官爵。天祥移书陆秀夫曰:‘天子幼冲,宰相遁荒,诏令皆出诸公之口,岂得以游词相拒!’”可见那时行朝当中仍然是勾心斗角。其实端宗去世后,人心已经散了,是陆秀夫的坚持,才最后又拥立了赵昺。

    宋末最后亡的原因中至少有如下两点,一是没有服众的核心,二是内乱。陈宜中这个老江湖都玩不转走人,其他人更觉得自己是老大。帝国那时已经没有多少规矩了。

    因为邓光荐和文天祥待在一起有一段时间,文天祥在他的《指南录》中已经记载了很多,而陆秀夫的书中肯定涉及到了许多人许多事,但这些人大部分死在海上,也许邓光荐是为死者讳,所以就干脆不提了。这件事也算是宋史中的一个谜(猜着玩啊)。

    文官们在哪里开会,宋军这边苏刘义也和文天祥、张士杰、刘师勇,以及几位军中重将在商议,他们的屋子中间悬挂了一幅很大的图。这是一幅没有经纬度、没有等高线,甚至许多城镇、河流山川都没有完全详细标明的地图,它最多只能算是一幅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平面图。

    但在它的下面,写着南的方向上,却清晰的画着海岸线,沿海的城镇基本上都标在了上面,这包括了琼州、流求、翁州、定海等地。而且越往南,注得越详细,往北,则基本上很粗略。

    宋军所有将领均神情严肃地看着这幅图,听苏刘义的解说。

    “经留守琼州的参谋院谋划认为,占据翁州,对我们来说过于突出,大军完全孤悬于外,这最大的问题是离琼州太远,军械补给不易,一旦战局不利,救援难以及时达到。”

    “他们也同意我们的看法,目前占据翁州,由于北兵的水师还不是我们的对手,如果他们现在来攻,只要击破其水师船队,就算他们步军能上岛,困也能困死他们。但我们必须考虑到他们水师的实力扩充,因为决定来日翁州大战成败的关键,是水师。”

    苏刘义看了看众人,接着说道:“参谋院多数还是倾向于占领翁州,他们在看了陛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