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810.人家不吃猪肉的(第2/3页)  一路绝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对,我们就照你说的去做。

    不过,那家小吃摊的店家赵老倌很喜欢沅江小却是真的,那天第一个发现那个第一次露面的翦南维是少数民族而不是外星人的也是赵老倌。他会给那个女笑嘻嘻的端来一个刚出笼的馒头和一瓶矿泉水,还会打嫩伢子一巴掌:“你知道个屁!去把灶上的锅提到江里好好洗一下,回来给人家下一碗清水面来,不放葱姜蒜!人家不吃猪肉的!“

    以前,在没有那些戴大盖帽的城管出现之前,无论是人来人往的学校周边,还是繁华拥挤的商业街上,街边的小吃摊曾经是点缀每座城市和乡村的一道各具特色c不可忽视的风景线;现在,在城管收工下班之后,在灯火阑珊之处,城市和乡村几乎也同样都能看见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似的那么多的夜市摊。或者像大城市那样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或者像中等城市那样在人行过道上搭起棚,或者就是一辆不锈钢餐车组成的某个快餐点,或者就是和赵老倌在水溪入江处的那个渡口附近开设的小吃摊似的,几张折叠桌c几把塑料凳摆成的极为简陋的摊点,却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故事。

    以前,在没有强调统一规划c环境整洁c饮食卫生c城市形象c首长政绩和做大做强以前,只要是有渡口的地方就会有好几座小商铺,或是卖烟酒杂货,或是卖快餐盒饭,或是卖当地的旅游品,或是卖大碗茶c小吃茶点的。如今的渡口要么被统一管理,建起整齐划一的商铺,要么就因为交通发达,过江涉水到处是大桥飞渡,不少地方的渡口早就名存实亡,渡轮消失了,乘客也就没有了,而像赵老倌那家小吃摊能一直坚持十八年依然存在的本身就是个奇迹。

    顺着大堤走不多久,王大年就已经站在了那座小吃摊的门前,怀着有些惊喜的心态发现那座小吃摊其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仅就外观来说,当年的竹席围成的四壁变成了青砖到底,当年一块废旧油布搭成的棚也变成了玻纤瓦,还开了窗户;稍稍低着头,走进了不高的房门,里面却似乎依然和十八年他记忆中的那个小吃摊完全合:折叠小方桌c红色的塑料凳c墙上的那些过时的广告c油迹斑斑的营业执照和卫生证,还有地上铺着防潮的红砖,他一眼就看出,那还是十八年前自己帮着铺成的。

    “大哥请坐。“有一个正在津津有味的用手机看着电视剧的中年女人和王大年打招呼:“是喝茶还是恰饭(武陵话:吃饭)?“

    在王大年的印象中,他肯定没见过这个穿着一身墨绿色衣服c出现在他面前的三四十岁的中年女人,因为容貌一般,加上过于操劳,自然就有些消瘦,也有些其貌不扬。可是那女人的身段倒是很有些韵味的,就像武陵的酱板鸭,看上去皮包骨头,作为下酒菜却是再好不过的了。也许那个女人年轻的时候有些像是那种刚灌好的香肠,浑身的绷绷的,可现在却像根已经风干的香肠,干得没有了一点水份,肠衣上似乎还泛出了一层盐霜,可还是不少酒客的最爱。他记得赵老倌当年死没有结婚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方便,无拘无束,“谁家的老婆都有可能是老子的堂客!“

    “先来壶茶吧?“王大年找了一张靠里面的小桌坐下,顺口回答道:“大叶乌茶c古洞春芽都可以。“

    那女人抿嘴一笑:“大哥来过水溪吧?“

    他有了些警觉,知道是自己有些触景生情,随口而出的就是当地的名茶才引起那个女人的猜测,倒也表现得从容不迫:“夷望溪的,当然来过!“

    水溪的女人自然很饶舌:“可是似乎很少见过。“

    “妈的,成天待在这样的地方,能见到几个人?“王大年的身后有一个男人在瓮声瓮气的不耐烦的驳斥着:“少啰嗦,快去给客人倒茶!“

    王家老五一转身,就看见一个躺在竹凉椅上喝茶抽烟的老年男人:个头不高,肌肉不少;力气不乏,声音不小,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