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7 章(第1/4页)  永乐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臣假汝之言以诒我。我与汝以家而论分居长,以朝廷而论,爵为亲王,俱不当相待如此……

    又云:“尚书齐泰、太卿黄子澄已屏窜遐荒,天理昭明,于斯见矣。”若以我太祖公法论之,必使其身首异处,夷其九族。今屏去遐荒,想不出千里,必召而回,为幕中之宾矣。此外示除灭小人,内实不然,诚为可笑……

    汝云:“近年以来,钦蒙太祖高皇帝圣训谆谆,今犹在耳。”吁,《皇明祖训》乃不钦遵,若谆谆在耳,必不如此。……又云:“骨ròu有伤,大乱之道,yù舍小怒,以全大义。”……昔我周王弟被jiān臣诬害,言“大义灭亲”,与今所说大相违背。……父皇宾天,骨ròu未冷,即将周齐湘代岷五王破家灭国,国公至亲,岂不痛哉!非痛五王,乃痛太祖高皇帝也。今又来灭我,其可乎?

    闲尝与布政张、长史葛诚言祖训,诚云:“齐泰等言《皇明祖训》不会说话,只是用新法便。”……如此变乱祖法,恐一旦社稷落jiān臣之手,贻笑于万世也。朝廷有如此失政,国公以太祖高皇帝“圣训谆谆,今犹在耳”,其可不忧惧者哉!jiān臣齐泰等假以诬亲王造反为由,实图天下社稷之计耳。……谢贵、张可吐露实情,谓齐泰等愤恨当太祖高皇帝时位居下僚,不得柄用,且度日,朝不保夕。今少主不亲政事,正其得志之秋,祗虑诸王藩屏,未得大纵,遂同心协谋,以灭诸王,方得永享富贵。……

    汝为大孝,国家至亲,慨念人生世间不满百岁,死生俄顷,倘汝一旦溘终天年,有何面目见我父皇太祖高皇帝也!姑以汝之心自度之,为父皇之仇如此,为孝子者可不报乎?

    因汝来书,不得不答,再不宜调弄笔舌。但恐兵衅不解,寇盗窃发,朝廷安危,未可保也。所yù言者甚多,难以枚举,忽遽简略,汝宜详之。

    从朝廷方面说,齐、黄明罢暗用,高巍千里游说,李景隆投书燕王,都是为了使朱棣放松斗志,而实际却在集结力量以待决战。有湖广布政司左参议杨砥者,竟公然上书朝廷要求罢兵,说是“帝尧之德;始于九族。今宜敦睦诸藩,无自剪枝叶”。如此不识时务,当然遭到断然拒绝。杨砥本人也受到了安置辽东的处分。从燕军方面看,起兵数日“取密云、下水平、袭雄县、掩真定”、“易若建瓴”“气势正盛”,更无罢兵之理。双方仍不可避免要在战场上一决雌雄。

    血染白沟河

    在高巍使燕,燕王与李景隆调笔弄舌的同时,双方的军事活动仍在紧张地进行。在北平的东北面是辽东,西北面是大同,都是军事重镇。要保证北平的安全,解除后顾之忧而专心南下,一定要先控制这两个地方。李景隆南遁,正是朱棣收拾地方巩固地盘的有利时机。他首先把目标投向辽东。当时驻守辽东的是吴高和杨文。朱棣分析当时的形势,说:

    辽东虽远隔山海,常扰永平。吴高虽怯,其行事差密。杨文粗而无谋。我一计去吴高,则杨文无足虑矣。用兵之道,伐谋为上。此计得行,则坐制一方,无复东顾之忧矣。

    朱棣去掉吴高,用的是离间计。他写了两封信分别派人给二人送去。但他故意将二人的信jiāo换了一下。给杨文的信,送给吴高,信中对杨文肆意毁辱。而给吴高的信,却送给杨文,信中对吴高极力赞美。二人接到信后,都把信上jiāo给了朝廷。朝廷不辩真伪,不知是计,对吴高产生了怀疑。结果,吴高的爵被削,还被遣往广西。只剩下杨文一将独守辽东。朱棣这一计,不仅拆除了杨文的犄角之助,而且弄得辽东军中人人互相怀疑。进退无据,不敢放心大胆地出战 。辽东的问题解决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大同了。

    这时,谍报李景隆在德州招兵买马,调集各处军马,以期明年大举。面对这种形势,燕军如何动作,燕王与诸将颇进行了一番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