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52 章(第2/4页)  永乐大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以固城垒、蓄粮饷,最是今日之急务。” 诸小国是愿意与明朝和平jiāo往的,他们甚至不惜俯首事大。但是,如迫不得已,也会起而反抗。

    郡县jiāo,无疑也是朱棣“英雄之略”的一部分,然而却正是朱元璋所告诫的“倚富强,要战功”。事实证明,“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不在于其地小民少,而在于难于控制。朱元璋主张“以不治治夷狄”,把安南等定为“不征国”,其用心是深远的。朱棣声称“四海之内皆赤子”,虽然应当地军民耆老请求郡县其地,结果还是造成了连年战乱。最后撤车是必然结果。

    二、郑和下西洋震惊世界的壮举

    就在朱棣发兵安南的前一年,即永乐三年(1405年) ,又开始了另一件对后世影响甚大的事,这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曾七下西洋,其中六次在永乐年间,一次在宣德年间。

    自明初以来,中国东南海上局势很是动乱,不仅有安南的四出扩张侵略,而且还残存着许多反明势力,有元朝的余孽,有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党,还有沿海一带反抗明朝统治的豪强武装。他们不仅不遵守明廷的通海禁令,而且私自jiāo通外国,往往为寇。广东人陈祖义等因犯事逃到旧港(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招慕流亡,控制了这一通往西洋的jiāo通孔道,许多海外贡使被拦劫,使明朝向海外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南洋一些地方对明朝的情况不甚了解,或抱有敌对态度。靖难之役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是否会在海上纠集力量与朱棣对抗,也是未知之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显示明朝在海上的存在,早在永乐元年朱棣便派了宦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但更重要的是朱棣想要通过郑和下西洋建立他理想中的天下秩序。

    1.天朝礼制体系明成祖的远大理想

    天下秩序在一心要成为“盛世名王”的朱棣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十分看重明朝、他自己的形象。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实现他的天下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的一部分。朱棣所要达到的是政治目的。那么明成祖是怎样设计他所理解的天下秩序,又依据什么来设计这种天下秩序?我们可以通过一封敕书,看出朱棣想要建立理想世界。这封敕书是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由郑和带给“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的: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yù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

    这封敕书,表达了来源久远的儒家的天下观:天子为天下共主,在天下共主下,无论远近,无论种族,华夷无间,一视同仁。天子是天道、正义的代表,在他的主持下要建立和谐共存的天下秩序。而天子对四夷远国是无所取的,在物质jiāo往中实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香港黄枝连教授把这种天下格局称为“天朝礼治体系” ,我把它称作“天朝礼制体系”。

    在天朝礼制体系的格局之下:

    (1)得到天命的天子君主天下,有责任向全天下的人“施恩布德”。

    (2)天子有责任让全天下的人“遂其生业,不至失所”。

    (3)全天下的人都应该遵守天子的要求,“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

    (4)在天子的监督之下,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可欺寡,不可凌弱”。

    (5)天子要达到的目的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这是把儒家天下为公的治国理想,向更大范围、向全世界推行的一种尝试。天下各国,“华夷无间”,不分彼此,都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