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中秋节:插播一篇月亮文章调节气氛(第1/4页)  苍天为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到了。



    



    太空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



    



    时逢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注:“圆”,应为“口”字内一“栾”字)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清代大文豪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热情的歌颂过月亮。



    



    宋代的著名词人苏东坡写的水调歌头



    述说的月亮词儿就更加的委婉动听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c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秋节的晚上很美好,许多人都会在月亮之下,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一家人坐在一起,或者一群朋友c哥们凑在一起,好不惬意。除了春节,就数中秋节最能够牵动彼此间亲人的心了。不少人会打个diàn huàc发个短信,弄个微博,彼此问候一声,亲人间的挂念油然涌上心间。



    



    可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



    



    谁都知道——她就是嫦娥!



    



    国人说到“嫦娥”,往往会联想到“月亮”;就像国人说到“月亮”,往往会联想到“嫦娥”一样,因为“嫦娥奔月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这个故事虽然很神话,但却传诵了好两千多年,一直传说到了现在。



    



    那么,问题来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到底源于何处?



    



    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估计并不知道。



    



    所以,有必要重温一下这个故事的出处——《淮南子﹡览冥训》。



    



    记载嫦娥奔月故事的原文,其实很短,只有24个字。



    



    原文: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在这24个字中,似乎没有“嫦娥”,只有一个“姮娥”。



    



    这个怎么解释呢?



    



    而且,在汉代之前,但凡“姮”,应该写成“恒”。



    



    如果是“姮娥”,当然就该写成的“恒娥”了。



    



    查一下历史背景,我们才知道,在《淮南子﹡览冥训》写作的时候,当时是西汉初年,当朝皇帝是刘恒。此时的读书人,但凡写到“恒”字的时候,必须要避讳,不能够写成“恒”,只能够用一个别的字来代替。于是,写书的文人硬生生的造出个字来代替“恒”字。这个字就是“姮”,跟“恒”一样的发音,还是念(heng)。从汉代起,“恒娥”写成了“姮娥”。



    



    “恒”和“娥”的本意又是什么呢?



    



    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世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