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上幕容隽,现在,在朝廷威望的时候,替朝廷东征西讨灭了强敌的人就有两个了:一个是桓温,他灭了成国,让朝廷在南方站住了脚跟;再一个就是幕容隽,他灭了魏国,让朝廷有可能垂手复国。
桓温现在什么待遇?你也可以看到,朝廷现在B不得背后有人捅桓温一刀,不过,谁都知道,那捅刀的人最后会被朝廷当作替罪羔羊,人都不傻,所以现在桓温活得逍遥自在。
现在又有了幕容隽,幕容隽能比得上桓温吗?桓温好歹是世家大族,根基深厚,而幕容隽是个异族,朝廷那里讲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以,要是幕容隽一心投靠朝廷,他的下场会比桓温还惨!而我们,就是朝廷通向幕容隽的刀子。
此刻,朝廷还不知道魏国己灭的消息,若你我联合起来向朝廷报喜,报告朝廷尽复故土的消息,并恳请朝廷还都,朝廷会做什么他们马上会派使臣去燕国,要求燕国jiāo出他百战而得的北方领土,可幕容隽会给吗?
你还忘了汉臣另一个习xìng他们每个人都巴望着能成为?从龙?的开国功臣,不管开的是日本国还是满清国、蒙古国。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没有汉臣经得起这个诱惑。
幕容隽不愿毫无代价jiāo出自己的百战而得的土地,他身边那些汉臣就会怂恿他称帝,以摆脱朝廷对他的约束。那时,朝廷会怎么办?朝廷身边只剩忠勇的?我辈?,你说,他会怎么办?”
“有大好处啊”,段龛明白了,他两眼闪着欣喜的光芒:“我有一子名兴,自小聪慧,饱读诗书,我派他随你南下,也好向朝廷讨个封赏。
顿了一顿,段龛舔了舔嘴唇,不甘心地说:“广固(现在的青州治所)城池坚厚,也不能白丢,你给我点粮草,我派弟段钦,右长史袁范分兵把守,与北海成犄角之状,如何?”
高翼斜眼看了看段龛,此人刚才还想逃回辽东,现在一听说有胜利希望,却连手头的广固城都不愿丢弃。在战神幕容恪面前分散兵力,有用吗?
“也罢,广固距离北海70余里,前方有牛山,背后有逢山、复釜山,阳水直通大海,我们可以在三山一水间藏兵藏粮,也许……就让你弟弟守广固……”高翼勉强说:“你给我征发一万民夫,我在三山一水间修建三座棱堡,这三座棱堡我来守㈠”
永和九年五月,幕容隽遣幕容评南下,河北魏地纷纷倒戈,六日,幕容评率二十万大军进入邺城,邺城易帜。魏国汉臣纷纷殉节,当地汉人不甘被食,自杀者达二十万人。
而没有自杀的汉人fù孺,史载:被鲜卑族当作军粮煮食的,达20万人。后世“主旋律”认为,这种行为代表了最先进的历史观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众的意愿,是民族大融合的典范。
这种论调很荒诞吧,但这是“传统”,中国历史从来如此记述。
值得一提的是,起先投靠幕容隽的魏国外jiāo使节、名懦常炜,因为投靠异族行动迅速如汪精卫,从而得己幸免,并且成为“从龙人士”,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大业的民族英雄”,成为“万世景仰”的“精英人士”。
“历史”就是如此记述。
本来,南下大军应该由幕容恪统领,可在出兵前发生一件事,让幕容恪不敢离开蓟京。幕容垂妻子被虐致死后,幕容隽担心幕容垂身处辽燕前线,拥兵自重或者倒戈辽汉,妨碍了他的伐辽大计,故急召幕容垂回蓟京。幕容恪担心两人再起冲突,不敢离开。
有幕容恪居中调和,幕容隽将幕容垂转封至常山为冀州刺史。至此,燕国的内乱隐患暂且平息。
同日,高翼领军自琅琊郡踏上了晋国领地黄郭戌。
黄郭戌是一个边境小寨,它是由当地的黄、郭两姓宗族组成的一个军事堡垒,只有300户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