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刘平原又策划了一个新闻,内容为: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
背景是,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还没有一个本土科学家拿到诺贝尔科学奖。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一位著名学者说:“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有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中国现在还在等待之中,太晚了,应该摸摸底子,找找毛病。
刘平原找来科教部主任柯国庆商量。苛国庆说他也想啃这个题材,并积累了不少资料,但基于两点,迟迟没有动手,一是难度相当大。二是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题材,新华社c京华日报记者搞更方便些,一张省报来搞,好像有点越轨了。刘平原开导他,说我们就是要把眼光放开阔一些,立足全国又怎么了,我们还要立足全世界呢!
柯国庆打消了顾虑,劲头上来了,他说我来搞吧,保证半个月拿下来。刘平原问要不要配助手,苛国庆说不要,那样反而碍手碍脚。于是敲定。
柯国庆先是找到清江大学清雅医学院的黄家辉院士,请他介绍一些顶级科学家作采访对象。黄家辉是一名有国际声誉的一流医学科学家。黄院士的顶级科学家朋友不少。由于苛国庆多次报道过黄院士,已建立起深厚的感情。黄院士给了他大大的面子,欣然写信介绍他去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的王钦南教授。苛国庆还挖空心思备了另一窟,给打过一些交道的京华大学一位教授去了一份传真,请求帮助联系 采访一批科学家 。对方答复十分热情。苛国庆一时有些大喜过望 ,但过后心里总有些不踏实。
而后,天地一波音,踏上了去京城的采访路。
京大的那位教授见面仍是热情有加,但联系之事却不如人意。教授只给他diàn huà联系了中国科学院人事部门一位退居二线的处座,让他去找此人,然后再见机行事。
第1炮打得有些亏底气,便急着把第2张牌打出去。他来到位于牡丹宾馆附近的国家自然学科基金委。没有半面之交的王教授可能看在黄院士的面子上,很是热情。王教授对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家相当熟悉。应柯国庆的请求,他提笔一气写了5封介绍信,被介绍者均不同凡响,他们中有中科院发育所所长孙方臻,中科院院士c清华大学教授赵玉芬,中国医学科学院教授c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i shu长杨焕明等人。柯国庆如获至宝 。
王教授介绍的人仍有限。苛国庆回头又往科学院奔。
到得中科院机关,找到了那位二线处座。处座将他带到院g一ng guān处,介绍了那么几下,便仿佛大功告成,走开了,留下柯国庆心急如焚地接受g一ng guān处的先生们的技术咨询。
g一ng guān处的先生们显然警惕性不太低,他们一脸认真盘根究底后,让苛国庆动了口又动手,写一个采访提纲给他们。
采访提纲呈了上去,g一ng guān处这一关算是过去了,但他们只给ti g一ng了有限的几个diàn huà号码,其它有些爱莫能助。不过,苛国庆已很知足了,这等于给了自己一把尚方宝剑 ,具体的关就要靠自己去剁去砍了,企望别人把满汉全席一碗碗喂进口里,那想得恐怕过于美丽。
苛国庆开始了艰难的各个击破。其中莽撞闯香山一役,有点特别的味道。
事情是这样的。他多次与中科院发育所联系,但总联系不上,后来与孙方臻的女i shu联系上了,i shu说他到香山科学会上去了。香山科学会为原来的国家发改委和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