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了《善良的“劫匪”》后,袁平平还觉得不过瘾。他认为,《善良的“劫匪”》虽然曲折离奇,有很大的可看性,但给人的震动不大,因之也不可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他想找一个重大的批评性的题材,丢一颗炸弹。那样,就真的为刘总提出的追求卓越的办报目标出了一份力了。
他还真有好运气,这样的题材不久便让他找着了。
发现申志刚案的线索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袁平平常去一个名叫“西祠胡同”的bbs,这个bs里,有一个小的讨论区“桃花坞”,里面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朋友。湖北籍大学生申志刚死在清水的收容人员救治站的消息,最早就是被一位北京学传媒的研究生──一个非常善良的姑娘在这里公布的。她说一个同学的同学,莫名其妙的死在了清水市,家人正在四处奔波想弄明白原因。此时离申志刚死亡已有一个星期。
不知道这则消息为什么没有别人追问,但是出于一个记者的习惯,袁平平还是打diàn huà与那位研究生联系,拿到了申志刚的同学的联系方式,想先了解一下怎么回事。当时,申志刚的父母正在清水市奔波,希望为自己孩子的死讨一个说法。这个孩子,是他们家里的希望,据说,还是他们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
当时也没有料到会发生什么,只是隐约预感这里面有大事。说实话,在心里,当时袁平平并不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发表的报道。当然,没有谁说过这样的案件不可以报道。但是工作多年以后,袁平平已经习惯于先去衡量一个报道的风险,而不是这个报道的新闻价值。
第一次见面,有申志刚的父亲和叔叔,还有他的同学。就在时政部主任办公室里。
申志刚的家属手里只有一张情况说明,没有法医鉴定,甚至连律师都没有。能感觉到他们当时那种急于求助又无依无靠的心情,申志刚的弟弟申志国说,初来清水市,连公共qi chē都不会坐,经常坐过站,到处打听着可以到哪里告状,到处碰壁。当时他们一定希望能得到什么肯定的答复,但是袁平平的答复让他们失望了。
袁平平告诉他们这个案子会尽力,但是不一定能够报道,希望他们不要放弃向公检法机关进行投诉,同时劝他们找一个律师,并尽快做法医鉴定。
袁平平对他们说“不知道能不能报,报出来也不一定能解决,还是要依靠法律”,这些话让家属心凉,以为袁平平不肯帮忙。他们不一定明白,对一个记者来说,这样的报道,并不是愿不愿意帮忙这么简单。
在送走他们以后,袁平平跑去找宋晓斌,请示这件事可不可以报道。宋晓斌说,有可能公开见报,要他直接跟分管的副总编李青春与总编辑刘平原再报告一下。他分别去报告了,都很支持他去调查。
刘平原说:“小袁呀,扎扎实实地调查,说不定能抓到一条大鱼。”
法医鉴定结果出来了,申志刚是被打死的。袁平平虽早已想到可能会是这么一个结果,但是真听到了,一时间仍然很难以接受,毕竟这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怎么能如此无声无息的逝去。
清江大学清江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出具的检验鉴定书明确指出:“综合分析,申志刚符合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法医发现,申志刚的皮下组织出现了厚达35厘米的出血,其范围更是大到60x50厘米。申志刚生前是一个身高174米c肩宽背阔的小伙子,这么大的出血范围,意味着他整个背部差不多全都是出血区了。按法医的说法,申志刚体内的大出血,是被钝物打击的结果,而且不止一次。“一次打击解释不了这么大面积的出血”。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