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60话:妈祖 (2)(第1/2页)  华山论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那一天开始,湄洲岛上就时常香雾弥漫,有许多人时常可以看到妈祖身穿红衣现身,飞翔在海面上,神灵显灵,救助遇难渔民有无数次,众人感谢她的恩泽并歌颂她的美德,于是在湄洲屿的山上建祀庙祠以供奉妈祖,尊称她为“通贤灵女”,并在湄洲峰摩崖刻上“升天古迹”四个大字,文人雅士纷纷地到此来祭拜她。

    宋宣和五年,朝廷派路允迪率领船队出使高丽国,船队航至东海,招遇到飓风袭击,八艘船瞬间被海浪吞没,唯独路允迪所乘坐的船,在船上船桅的顶端,出现了一道红光,彷佛有一位身穿红衣的女子端坐在船桅的上面,风浪顿间停息,波涛转危为安,路允迪感到神奇,他询问幕僚,这是何等神仙相救?船上有位莆田人,向路允迪报告是湄洲神女搭助。

    路允迪回到了朝廷复命,他启奏皇帝,告知这一切事情经过的缘由,宋徽宗感到神奇,于是下诏赐封“顺济”的庙额给湄洲岛的妈祖庙,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了官方的正式祭祀。

    元朝建都于北京城,当时的北京叫做大都,是当代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然而大都的粮食等生活用品必须仰赖南方的供应,大多都是利用运河漕运,在运河的沿途多处有急涛险流,妈祖屡次的庇护漕运,维持元朝京都物质供应的生命线,所以上自皇帝,下至官兵及船工,把船只航行的安全,完全寄托于妈祖的庇佑,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诏命正奉大夫到湄洲宣布册封妈祖为“护国明着天妃”,载入国祀祭点,每年依制度祭拜妈祖。

    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命令郑和首次出使西洋,途中招遇到飓风,海冥黯惨,雷电交作,狂涛巨浪,惊心骇目,众人莫不惊愕,船只危岌欲沈,忽然间有位身穿凤仪的神女,手提红灯腾空飞旋,上下左右施展法术,剎那间烟消霾霁,风息浪平,万里碧波,悠然顺畅,众人说:“此乃天妃显灵护佑。”

    永乐五年,郑和回到了朝廷,启禀圣上,宣称海上因为有妈祖的庇佑才能化险为夷。于是明成祖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招应夕仁普济天妃”。

    清康熙二十二年,水师提督施琅奉命率兵东渡攻打台湾,特请妈祖神像随师出航庇佑,军中纷纷传出妈祖与她的左右神将相助战,使得郑克爽不战而降。施琅班师凯旋回朝之后,将妈祖的神迹禀奏于朝廷,康熙下诏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招应仁慈天后”。

    清康熙五十九年,朝廷正式将妈祖列为祀典,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国沿海各省大举兴建妈祖庙,春秋祠祀。然而奉祀妈祖最盛,庙宇最多的省份,就是台湾,台湾所有外来移民都是航海者,所以圣母妈祖在台湾地区香火最盛,在台湾信徒是最多的,而分庙最多的妈祖庙则是北港朝天宫。

    妈祖的最重要的部将,顺风耳c千里眼是为两兄弟,哥哥叫做高明,弟弟叫做高觉,两人因为作战身亡,魂归桃花山,后来妈祖经过此山时,高氏兄弟向妈祖逼婚,妈祖与他们相约斗法,败者为仆人,胜者为主人,高氏兄弟同意,决战结果,高氏兄弟落败,于是两人成为妈祖的仆人随侍在妈祖的左右。

    台湾信仰奉祀妈祖最为虔诚,湄洲妈c温陵妈c银同妈c开台妈c北港妈c大甲妈c关渡妈等等的区别,虽然名称不同,那是因为分灵地缘的关系,但实际上还是同一尊神,从纯朴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有妈祖庙的兴建。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是妈祖圣诞,妈祖是福建c浙江c广东c台湾等沿海地区共同信奉的海神。后来因为华侨的漂洋过海,将这种信仰习俗带到东南亚各国以至世界各地。

    在妈祖诞辰是禁止捕鱼的,湄洲岛的渔民,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前后,都不敢下海捕鱼,这个习俗是源自妈祖的诞辰。

    以前东海多有神怪,渔船常常沉溺。妈祖对渔民说:“这些必定是海中鬼怪所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