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巡按查户口 典史遇佳人(第1/5页)  西阳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明崇祯十一年冬,庐阳府暖州半山县廪生张四海因事外出,返回途中遇大雪封山,误了归期,遂被县学除名,入县衙为吏。张四海为人正派,办事勤勉,且文笔书法俱佳,深得知县杨正谋赏识,不足二年,破格擢升为本县典史。典史无品无级,原本专司缉捕和监狱,因张四海勤于办事,本县大小事宜,知县俱命其协助处理,四海俨然成了半山县大管家。

    话说这一天,巡按御史高峻巡视半山县,已入住察院。巡按官阶正七品,与知县同级,官虽不大,但他代天子巡狩,手握参劾地方官员的大权,就连官居四品的知府也惧他三分,州县官员自不必说。得知巡按驾到,杨知县率县丞c典史前往察院谒见。

    这巡按御史身躯高大,相貌堂堂,直鼻悬方口,浓眉衬巨眼,目光如电,不怒自威。高巡按在堂上正襟危坐,两旁侍立着十几名吏员和衙役。

    知县来至堂下,一边作揖行礼,一边致歉:“下官杨正谋不知巡按大人莅临,有失远迎,请大人恕罪。”

    “请坐。”巡按面无表情,语气僵硬。

    知县落座后,县丞上前行礼,口称:“卑职半山县丞郜华参见巡按大人。”

    只听巡按口中哼了一声,略一抬手示意县丞入座。

    县丞也是堂堂朝廷命官,官秩正八品,在县内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被巡按轻视,县丞装作若无其事,退至一侧落座。

    随之,张四海向巡按打躬作揖:“小人半山县典史张四海,拜见巡按大人。”

    巡按对张四海视若无睹,既不答话,也无示意,却转脸面向书吏,吩咐去取一份公文。张四海躬在那里,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窘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知县命其退下,四海方起身退出。

    片刻,书吏取来公文交与巡按。巡按清了清嗓门,厉声道:“半山县,我奉都察院之命,前来查办你县谎报户口,偷逃役银一案。崇祯九年至十二年,你县所报户口逐年剧减,应役人口从三万六千八百七十八人降至一万一千三百五十四人,致使役银流失大半。半山县,你可知罪?”

    知县闻得此言,心下大惊。近几年国中大旱,暖州一带旱情尤为严重,水稻普遍大幅减产,有的地方颗粒无收。崇祯十年夏,半山县两个月未下一滴雨,除少数就得上渠水的良田外,全县赤地百里,禾草俱焚,田里处处是几寸宽的裂缝。此年秋,本县民众纷纷逃荒,应役人口大量减员。十一年,旱情明显好转,盛夏时节,水稻全部灌浆,万亩农田一片欣欣向荣,丰收在望,官民心中都舒了一口气。未曾想,蝗灾转瞬即至,黑压压的蝗群从天而降,遍布田间地头,将稻叶c菜叶c玉米叶c草叶c树叶一扫精光。飞蝗过处,犹如进入隆冬,看不见半点绿色。是年秋天,半山县田地大半绝收,千村百寨处处有饿馁,户户无炊烟,逃荒队伍摩肩接踵。鉴于灾情严重,暖州及其辖县俱以实情上报,请求减免赋役。其中半山县受灾最重,九年至十二年人口流失近七成,灾年户口均为进村入户登记得来,绝无半点造假,且已报经上级核准。既如此,何来谎报之说?

    “禀巡按大人,本县连年受旱遭蝗,灾民死的死,逃的逃,人丁骤减,许多村庄成为空村。本县亦曾奉檄赈灾,然灾民数量庞大,赈灾粮款有限,不过杯水车薪。灾民死亡和逃荒人数,我县均据实上报,并无瞒漏,有户房簿册为证。”知县答道。

    巡按冷笑一声:“据你所言,半山县大部应是一片萧条,荒无人烟。然本御史途经之地,村村有人,寨寨有炊,敢问知县作何解释?”

    “回禀巡按大人,今年县内无蝗害,旱灾也大大减轻,稻c麦c玉米收成尚可,虽远不及丰年,却也勉强果腹,因此逃荒人口逐渐回流。目前,本县正在重新登记户口,不日将汇总上报。”

    闻此言,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