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33章 慕尼黑会议(第1/3页)  工业霸主德意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淞沪会战标志着日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华夏的战略意图已经开始实施,继北部地区的热河、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后,通过三个多月的激战,华夏政府军最终撤出了上海。

    南北夹击的军事策略获得成功后,在华夏的北部疆土上,日军开始大规模蹂躏当地居民和搜捕残余的华夏抵抗势力。

    北平的西面,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日军控制着伪蒙军8个师约4万余人,东面,日本培植的伪冀东傀儡“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17000人成为了当地张牙舞爪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再次偷袭并强占丰台,逼迫华夏军队妥协、撤离。

    占领北平是日军逐步向华夏全境渗透的关键一步,天津、上海等港口城市的沦陷,等于同时敞开了华夏的海上门户。日军不顾死活地猛烈进攻,目的就是为了占领这一系列战略要地。尤其是控制丰台后,基本上截断了北平与南方各地的往来,进而牢牢控制冀察地区,使华夏北部完全脱离了常凯申当局。

    日军的炮火和刺刀并没有区别对待世界各国驻华夏办事机构和旅居平民,引起了各国的强烈不满,但是,因为畏惧日军的残暴与蛮横,各国不敢正面与之发生冲突,却反而将所有怒气发泄在已是千疮百孔的华夏身上。

    8月5日,美、英、法、意、苏五国驻德使、领馆联名发出请求,希望德国东亚舰队从科威特前往华夏,建立上海各国侨民保护区。并联手向日本政府施压,确保人道主义不被践踏。

    内外事务缠身的埃里克迫于无耐,只得随行就市,趁机向各国提出了高额“服务费”要求,并指示海宁将军率领东亚舰队从科威特返回华夏,以中立的姿态建立临时安全区,以保护着各国侨民。

    与此同时,外交部长牛赖特发表声明,指责华夏政府收受了德国的好处却没有履行保护德国侨民的义务,要求当局对上海、北平、天津以外的各国使、领馆加强安全警戒,甚至24小时派兵保护。

    8月6日,迫于各国的施压,日本驻柏林代表签署了,日本政府、华夏政府也同时宣布允许德军舰船在上海航行自由和临时驻防,直到各国侨民悉数撤离华夏。

    本身一滩烂泥的欧洲,同样也是千钧一发,西班牙的内战牵扯着英、美、德、苏的敏感神经,一旦失控,一场最大的人间灾难就有可能降临。

    在各国还能从表面上维持外交关系的当前,德国南部的骚乱暂时得到了平息,但危险的火种依然在暗中燃烧。埃里克随时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要从苏联开始,树立自己的国际威信,以此警示英、美、法等国不要插手德国的内部事务。

    此时,英国正面临着新一届政府的重新组阁,而法国无疑顶替了英国在西班牙的危险角色。基于法、德之间微妙的关系,法国行事非常低调,以避免直接与德国发生正面冲突。

    同年8月,德国新扩编的各大军事集团继续悄悄东移,并逐步完成了对苏联在波兰占领军的战略大包围。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苏联人看得非常清楚,也在不断地向这一地区积蓄力量,然而,由于战线过长,苏联的补给成了最大的问题,不得不在波兰加大了对当地民众的压榨与掠夺。波兰人吃尽了国破家亡的苦头,早就期盼着硝烟燃起,将这个灾难深重的地方闹腾个底朝天。

    霍夫曼开始将工作重心向比亚维斯托克转移,因为的起爆点就在这里,他必须让这惊天动地的第一炮将苏联人完全震垮,同时提升德国人的战斗意志。

    在美国人看来,德国人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因为英国人内务缠身,无所作为,法国人又被西班牙战争拖累,美国人孤掌难鸣,只得寄希望于外交斡旋。

    人类史上最密集、最繁忙的外交活动,也是最糟糕、最无信义的外交活动由此展开了。埃里克一方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