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路遇囚车惊自省(第1/3页)  通灵判官赏罚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可是不知怎么的,他心中总有种不安的感觉。好像自己回去迟了就会见不到小飞一样。他在修行上刚入门,还不会那些推衍旁人命数的手段,也不会观看过去未来的法门。所以也只能干着急了,毕竟他不能肋生双翅飞回去。但好在跟着张家的车队,行进速度快了许多,估计再有一天就能回家了。迎儿心细,又给姜博找了几件衣服换上。姜博吃饱喝足,再换身行头,先前的落魄之气一扫而空。又复展现了本来儒雅俊逸的气派,只是他眉头上的愁云还是化解不开。周伯和迎儿劝了他一阵,见他始终魂不守舍,便留他一个人休息,二人换了另一辆车。当天夜里,车队赶到了离府城五十里远的靠山镇。人马停下,找了个空地扎下营来。姜博这时在车里睡了一下午,精神好了许多。但他心中烦闷,便下车四处走动。却听得镇子上的人纷纷议论,说是有一个大官被抓了,要压到京城去。现在囚车木笼就停在镇子边上的驿站里,很多乡人都赶去看热闹。听这些百姓七嘴八舌的说,好像此人是寒泉府的官长,因为贪墨案被抓的。有消息灵通的就说,当今圣上法纪严明,要打遍天下的贪官,惩治这些guān chǎng的败类。有不少的愚夫愚妇就跟着大声的喊好。姜博心中对此很是不以为意。小民百姓知道些什么,不过是听书看戏,知道些演义罢了。贪墨的官员未必就是坏人,也未必就该抓。在他心里,欺压百姓的官员和卖国损政的那些昏官才该抓该杀。贪墨者倒是可以往后放一放。还有那些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废物官员也是该法办的。世人痛恨贪官,多半是因为tān u常伴随着,而之人必然欺凌百姓。但是历朝历代有很多能吏贤官为国家和黎民做了很多的好事,立下不世之功,但其中有不少都有贪墨之嫌。在饱读史家书的姜博眼里,这种小瑕疵并不影响他们的功绩。东高洲在以前曾有大齐朝,曾经有一位陈经略使,战功彪炳,为国家开疆拓土,武勋斐然。但是此人出身贫寒,入guān chǎng后又长期在底层为小吏,估计他也是穷怕了。所以此公一生爱财,颇能敛钱。所以后世对其历来都有微词。但姜博独认为,这是国家和帝王对这位将军的赏赐不够,才让他如此。而且此人tān u受贿的数目不大,显然做事有些底限,不该因此而损他的名誉。因为这件事,他当时还在官学中舌战群儒,驳斥那些卫道士。也正是这件事让当时和他同窗的张信子对他是另眼相看,二人后来遂成知己。



    姜博现在五感聪达,周围人的话语他能一一听见,而且在这些杂乱的声音中还能清楚的分辨每一条信息。很快他就听明白了,原来那个被抓的人竟然是寒泉府的知府刘鹤卿,刘大人。姜博不觉诧异,这位刘大人勤政爱民,颇有政声啊。在寒泉府为官十七载,把寒泉府治理的有声有色,眼看就要到了告老还乡的年纪了,怎么被抓了呢。当年在官学时,刘大人还时常去勉慰学子,姜博因学识和见地还曾被他夸奖多次。



    姜博随着人流也向驿站走了过去,远远一看,果然是刘知府披头散发的坐在囚车之中。往日的风采早已不见,只神色还是很淡然,可双目中满是忧郁凄凉之色。那些乡野小民离着老远对他指指戳戳,还有些小孩顽劣的对他扔些石子瓦块。押解他的官兵明显是分成两伙,一群穿着本地衙役官服的,多少有些香火情谊,连忙去驱赶闹事的闲人。而另一群衣甲鲜亮的兵丁却是嘻嘻哈哈的在看笑话。姜博并不知道,那些人是京城刑部来的官兵,他们常年押送这些被捕的官员,早已习惯了那些平时高高在上的人沦为阶下囚的落魄,甚至对此还有些幸灾乐祸。



    姜博在远处了看了很久,心中感慨人情冷暖无常,没由来的第一次对自己踏上求道之路有了一丝庆幸。原本他在翁老的帮助下,稀里糊涂的修行了幽泉宗的道法,继承了对方的道统。为了生存,为了能再见到儿子,他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