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三章、庠序论学(下)(第1/2页)  笔下转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吾之为学,其道有六,曰勤,曰专,曰谦,曰定,曰亲贤尚能,曰博积而上达。”

    学宫广场,梧桐树下,郑节缓缓开口,用略带着沧桑感的嗓音,向周遭围坐的众人道出了自己的答案。

    “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克勤克专,方得始终。闲散如酒,久食难寸进,业精于勤,不索终无获。俗谚有云,不一于事者,常不能两隆;猎逐二兔者,终难得其一。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鼫鼠有五技,飞不能及檐,缘不能穷木,游不可渡谷,穴不得掩身,走不能先人,技技不专,时时见穷。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抵于埃土,下达于黄泉,业精一技,则往来自若。是故,君子为学,贵乎于一也。”

    “为学之人,当以谦逊为先,天地奥妙,人难尽知,故先贤学无常师,以人为师。世间之事,识其一者众,知其二者少,而明其三者,就更少了。然则,今世之人,好以误知为有知,以小知为大知,不思精研,惰于勘问。不求甚解者,好为人师者,屡以其二而教其一,自以为是焉,却使其三之情,石沉大海,竟乃无人知之,此诚为学之祸也! 且更有甚者,识其二,便斥其一,岂不谬哉!即便是圣人先贤,犹需常常自省,遇到疑惑也会去请教他人,更何况是常人呢?所以,为学者须谨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常怀谦逊之心,敬尊达者为师。一个人所追求的,应为知识,而非虚荣。”

    “行百里者,常半于九十,此具言末路之难也。百里之行,尚且如此,学海茫茫,一望无尽,就更难保证人不会半途而废了!一个人如果没有定心定志的话,从学是难以有所成就的,学一阵又停一阵,最终也只不过是沦为一个庸人罢了”

    谈起做学问,郑节老师顿时变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但是,这些讲解对于郑和而言,却并没有什么新奇的感觉,即便是周遭聚精会神地听讲的众人营造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氛围,也依旧不能对他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为人为学的道理,总是相似相近的,如果不细细分辨,就会使人觉得重复和啰嗦,心浮气躁的人是难以察觉到其中真意的,而郑和,恰恰就是一个囫囵吞枣,一贯只看表面的家伙。

    “在南方的大泽里,有一种鸟,名曰蒙鸠。此鸟以羽毛为巢,靠着毛发编织成型,然后将编好的鸟巢系在芦苇之上。等到大风一至,芦秆被风折断,巢就会随之坠毁,鸟蛋自然也就全部摔烂了。这并非鸟巢做得不够坚固,而是因为它所依托的地方不合适。西方的虢国,有一种名叫射干的草,它生长在高山上,茎长只不过四寸,却能够俯瞰到百里之远的地方。这并非是因为它生得高大,而是因其生长的地方使它能够如此。”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一旦浸入过了臭水,人人都会避之不及,这并非是艾草本身不香,只是因为被臭水浸泡过了的缘故。所以,君子定居时,定要谨慎地挑选好地方,交友时也定要同有学问c有道德的人交往,以此来防微杜渐,保证自己的中庸正直。学者,莫便乎于近其人,世上没有比接近良师益友,积极向良师益友学习,更便捷的学习途径了!《礼经》c《乐经》虽然法度严谨,但却过于疏略;《诗经》c《尚书》里蕴含着古朴的智慧,却并不贴近现实;《易经》中隐含着微言大道,却又不够亲切详实;而效仿良师益友,聆听君子的学说,却可以使我们养成崇高的品格,获得全面的知识,进而通达世事,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益友更便捷的途径了。”

    “累积尘壤,可为高山,汇集细流,能就深涧,高深的学问,同样需要久积而成。多学而后能识,识而后能思,思而后得理,理通神明,终可达于道。‘博闻以广积,下学而上达’,此乃为学之要”

    等到郑节一番长篇大论下来,阐述完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