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支持原作者,购买正版实体书
第七十二回 改姓名避祸淮阳村 露消息投奔瓦岗寨
琅琅的读书声,随风送出。也有诗云子曰,也有词章歌赋的,夹杂了一片,好不热闹。那三间低檐茅舍里面,倒有两间,挤满了读书子弟,一个个低头唔。北窗下坐着个教书的先生,却是面黑神朗,静了心在翻阅《汉书》,看到得意之处,不是猛的拍桌一下,便是哈哈大笑,有时却浩叹流泪。那般村童学子,没有一个不是怀疑着,终道他们的教书先生,是个有痴病的人。
但他不在瞧书的时候,却是深有涵养,待人接物,也能谦恭尽礼。训迪那般学子,更是循循善诱,因此有几个学子便道:"先生是个书痴,不瞧书不痴的。"就都背地里便叫他为刘书痴,竟不称他先生了。
这位刘先生,到这淮阳地面,还不满一年,和他同来的,只有一个妙龄的妻室,明眸皓齿,体态十分风流。淮阳的村人,见了他们一对,都道:"丈夫生得一副好黑脸,年龄又是三四十岁的了,怎的一个妻子,倒是年轻美貌,似觉有些不相称。"入后刘先生在那边住下了,每当花晨月夕,淮阳村人行经刘先生的门首,终能闻得悠悠扬扬的萧声,和那清清脆脆的歌声,混在一片,随风送出,不由得互相传说道:"他们夫fù两个,甚是爱好!"
哪知这位刘先生,却也有兴,在那村子上,住了不到半月的工夫,便在门首贴了一张字条儿,上面写道:"村居寂寞,如有子弟,愿作执经问字者,当不吝教晦,束修免授。"不到几天工夫,淮阳的村人们,都命子弟前来求学,挤满了两间茅舍。兀是还有子弟前来,刘先生只得告个歉儿:"茅舍狭小,不能再容了。"后来的一般子弟,只得悻悻而去。这一来,刘先生的名儿,顿时传遍了淮阳的近村,没一个不道他的好。说起刘智远三字皆肃然起敬。他虽是不受束修,那般村人们,却因他训迪不倦,便不时的馈送些鸡酒等土产。因此刘先生的酒食,倒也没有缺乏的时候。逢到夕阳西下,子弟们散学了,他便和了他的妻子,置酒对饮。有时饮醉了,歌哭无常。他的妻子,终是小小心心的婉言劝谏他。因此,村里的人们,都说他的妻子竟是个贤fù。
这一天,散了学后,刘智远一个人儿站在门外,闲眺村景,散散心儿。
村里的人们经行他门首,见了他时,都是含了笑容,叫他一声刘先生。这时有个村人李二,恰巧也经过门前。这人原是一个没头脑、好说闲话的人,村里人都叫他李快嘴的。他见了智远,倒也是规规矩矩的叫了一声刘先生,接着却道:"刘先生到了村上,也多时了,却从没有瞧见先生到城中游玩一回,可是有什么仇人吗?因此先生怕去?"
刘智远听了他的话儿,却发了一怔,随着便笑道:"我是爱清静的,才到村上来寓居。城中喧烦得甚,我便怕去了。"李二点了点头,笑道:"先生原是爱清静的,但教了不少子弟,倒也甚是热闹,不见得清静了,怎的刘先生反而高兴?"智远见他不痴不癫的胡话,不禁沉下了脸儿道:"你懂什么!"李二讨了刘智远的没趣,便笑着说道:"我原是不会说话的,先生不要见怒!"说着便走了。
这时却有一匹马儿,驰过刘智远门前,那马上的人儿,瞧见了刘智远,突的转回马呼道:"李密公,别来无恙?"慌得站在门前的刘智远,使了一个眼色,退进了里边。那马上的人,便翻身下马,将马缰扣在门前的树上,也走入了茅舍,"砰"的一声,掩上了门儿。这时门外,却怔住了一个李二。
原来李二讨了智远的没趣后,本没有走远,却闻马上那人,高呼一声李密公,旋见他走入了茅舍。李二不由得心头咕嘟,这个刘智远先生,难道是一个隐
姓埋名的人,他的本来姓名,却叫什么李密公。李二在外面怔了一会,便也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