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秘方厉害。可匠作大院却是有数百顶尖匠人互相交流,更有帝国层面的资源支持进行实验研究,那进步可谓是一日千里。作为亲自推动这一切的皇帝,朱慈烺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自然可以胜过孙铁东。
更何况,朱慈烺还有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加持。
只是稍一沉吟,朱慈烺便整理好了思路道:“也的确有两个问题。比如一公分多厚的熟铁片,看来是没有经过多次锻打的,这样的铁片虽然疏松,有利于碳成分的渗入,但如此一来铁之中的杂质就不会去除干净,需要反复认真锻打。非身高体壮经验丰富者不能为之。这一点,是不适应京师钢铁厂大工坊生产模式的。”
大工坊的生产模式就是要易于掌握,便于推广,能够批量的,标准化的进行操作。后世曾经有过吹捧日本人的工匠之心,讲究匠心独运。如锤子手机就很是吹过一波匠人之心。
但再是厉害的工匠,那也是自己的手艺,没法推广,只能沦为少数人享有的万物,其居高不下的成本注定就会让高质量的产物远离普通人。
朱慈烺不缺大匠手工打造,质量上等的试验型号,他需要的,是可以批量生产,大规模产出的工业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量变发生质变。
试想,若普天下铁质农具成本下降到十分之一,那将对全国粮食产量提高多少?
思路稍稍收回,朱慈烺又道:“另外,如果规格加大到长度5公分,厚一公分,这样的铁片基本上是不可能渗碳完全的,尤其渗碳剂是铁水。至于,铁片夹紧熟铁,究竟紧到什么程度?如果太紧,铁水难以进入熟铁之间的缝隙,进一步加重渗碳不完全的毛病。这一点,又十分考校分寸的把握。这就更难推广了。更不适应京师钢铁厂的生产模式了。最后,重力造成的成品上下部含碳量不一致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说,还是没有解决全部的问题。”
“这位公子,真是神人了。”孙铁东轻叹了一声,不由道:“没错,这是老东家在南直隶的秘法,解决办法是有的。但是却无法如实告知。还请莫怪。”
一旁,郑安春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要知道,若是孙铁东一置气将这个秘密给说了出来,那他这一回回去可真是有大苦头吃了。
这年头做实业的许多都是靠着手头几手绝活不外露保持的竞争力,传男不传女便是担心传给了女子技术外露,这祖宗给的饭碗就吃不上了。
这个郑安春便是徽州歙县人,后来迁徙去了苏州。郑家从嘉靖年间便开始做起了这炼铁的行当,至今数十年,自然是有自己的绝活。
这个绝活,便是苏钢法。
太湖流域铁矿蕴藏量不多,历史上并非是主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但要说起炼铁,却无法绕开江南。后世的宝山钢铁代表的是资金c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同样,大明这时候,一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这个例子,便是苏钢法。
总体而言,大明的目前的炼铁是产量高而质量低,但在质量之上,却有苏钢例外。
“自欧冶铸剑,吴中铁工不绝。”朱慈烺赞了一声:“苏钢之妙,的确让人惊叹。但是此法,却也不是最上等的法子。”
朱慈烺这话一出,原本已经忍住不想出来再开腔的郑安春终于忍不住了,他忿忿不平又是忌惮万分地道:“方才我等所言灌钢法,这位兄台认为不过如此。现在提及苏钢法,这位兄台还是不以为然。那你”
孙铁东忽然间轻咳一声,道:“还请这位公子手下留情啊。”
一旁,郑安春瞪大了眼珠子,实在无法理解那个脾气古怪,性格倔强的技术大拿竟然也会有一天朝着一个年轻人低头。
更加重要的是,显然,按照孙铁东的话锋,意思是朱慈烺竟然知道苏钢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