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8章 升级,做父亲(第2/6页)  商界巅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经四年级了,

    各种各样的奖励都试过了,

    孩子却对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劲。

    小考之前,女儿又问他:

    爸爸,这次kǎ一 shi,你准备奖励我什么啊?

    同事说:只是一个小测试,就不奖励了。

    没想到,女儿不干了,急吼吼地怼他:

    那读书kǎ一 shi还有什么意思呢?

    学习原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奖励却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

    我是为了爸爸妈妈才学习的。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

    儿童生来就有好奇心,

    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

    就越能从中得到满足。

    换句话,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就是学习本身给孩子最大的奖励。

    董卿曾在采访中谈起过儿子: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就去做什么样的人。

    说这句话的时候,

    董卿已经凭借《朗读者》很红了。

    可在这之前,她也和无数的产后妈妈一样,

    陷入育儿的琐碎和迷茫中。

    她的动力,来自于那份“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尽管初建《朗读者》时,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

    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常让她处于绝望的边缘,焦虑失眠,

    但每个天亮时分,

    她又是那个阳光坚韧的制作人。

    她不想自己的世界里只有孩子。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让孩子看到一个不断成长的妈妈,

    而这,也是董卿自己的父母传承给她的。

    心理学上,源自个人需要的内部动机,

    称为“内驱力”。

    唯有自我产生“内驱力”,

    才能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持续的热情,

    并对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而那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最后要么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

    要么始终只能保持在中庸。

    奥苏伯尔说:内驱力,一方面源自兴趣,

    另一方面源自梦想。

    找到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尊重梦想。

    选择自己所爱,并热爱下去

    古语说:做一行,爱一行。但其实,这很难。

    我大学的时候,

    在一所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

    硕士毕业去了院校当数据库老师。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和教信息系统,

    可是,十多年了,我始终无法爱上它。

    我兢兢业业地上课,写论文,做课题,

    但也仅此而已。

    对于编程,能不触碰,我尽量不触碰。

    想想真是可怕,十多年了,

    我的编程能力还只停留在硕士毕业时的水平。

    然而,当我确定以后要职业写作,

    只花了两年业务时间,

    我已经看了不下于60本相关背景和技巧的书籍。

    为了让写作更加理性,还特意去学了心理学,

    当心理咨询师。

    为了丰富写作素材,

    我大量积累哲学c经济学c历史方面的书籍,

    并且笔耕不辍地进行练习。

    当孩子真正爱上一件事情时,他才会自我驱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