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7章 敝帚自珍(第3/5页)  商界巅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

    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00变成75。

    有人会说,这个计算有问题,为什么“心情满意值”不是加减某一个值呢,如果那样算,“得而复失”就没有任何变化了。

    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好比同样是捡到00元,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乞丐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拥有的东西是我们价值判断的。所以“心情满意值”的变化不是加减某一个值,而是乘除一个比例。

    就像我们拿万元炒股,亏损0,再盈利0,就变成了9900(反过来也是一样),凭空少了00元。

    上面的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

    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人生就是这样悲惨:你拥有一段恋情的快乐,一定小于失恋的痛苦;得到一个孩子的快乐,一定小于失去这个孩子的痛苦

    所以老庄哲学才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那些有价值的东西

    扯远了。我们刚才说,“损失厌恶”的前提是“拥有一样东西之后害怕失去的感觉”,它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

    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敝帚自珍的“禀赋效应”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

    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用经济学术语来说, 000元薪水和5天年假的效用相等。

    其中一家先打diàn huà通知你,你欣然接受,开始憧憬跳槽后的生活。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diàn huà给你。此时,你十有会拒绝。

    虽然几分钟前,你还觉得两者没有区别,但当你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后,你已经拥有的000元薪水的效用就增加了,大于你没有得到的5天年假。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禀赋效应”是“损失厌恶”心理造成的,因为“失去这000元薪水”的痛苦,大于“得到000元”(等同于五天年假)的开心。

    旁边的学生开始插话,这算什么理论,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把它总结成一个成语:敝帚自珍。

    理查德塞勒教授反问:那“敝帚自珍”有没有告诉你,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想了想,说:“其实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就是怕麻烦,不想改变自己的决定吧。”

    理查德塞勒教授毕竟是做学问的,喜欢穷追不舍:“那‘怕麻烦’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选择的成本吗?难道我们打一个diàn huà说‘我接受了另一工作’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吗?”

    事实上,当“禀赋效应”让我们做出不理性的选择后,“怕麻烦”就只是一个借口。

    如果你不理解“不想改变现状”是出于“禀赋效应”的非理性行为,而只是理解成“怕麻烦”,那么,当对方为了争取你,再给你加一天年假时,你很可能还是会拒绝。

    把这个例子变化一下,当面对薪水涨幅大于30的工作机会时,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跳槽;但如果只有0的涨幅,你通常会好好考虑一下“跳槽成本”。

    可出于“禀赋效应”,我们会高估目前工作的价值,从而夸大“跳槽成本”。

    那么,“跳槽成本”实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