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曹操之死篇(第1/3页)  少年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220年1月,曹操来到洛阳。这时,孙权突然将关羽的首级送来。曹操这时虽已66岁,且即将去世,但多年的政治军事斗争仍让他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这一嫁祸之计。想让刘备认为关羽之死c荆州之失是曹操的一手策划,而发兵去向曹魏报仇。老谋深算的曹操岂会这个当?立即下令在洛阳城外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的头颅。

    做完了这最后一件事,23日,一代英雄曹操终于于世长眠。陈寿在三国志里这么评价魏武帝“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c韩之法术,该韩c白之奇策,guān fāng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则是如此评价“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陈,意思安闲,如不欲战。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豪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

    最高统治者的去世,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件影响巨大且深远的政治事件,在天下尚未统一的三国时期就更是如此。死者还是曹操。在这个世界,强人往往具备几种动物的凶猛性格,那就是虎一样的威势,豹子一样的速度,老鹰一样的眼力,狐狸一样的狡猾。这么一种强人的去世会带来什么?可想而知!且还死在了洛阳c世子曹丕因留守国都邺城而不在身边,无法柩前继位。这一切,都使得当时的宫中c军中一片骚动。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贾逵c徐宣c陈矫c司马孚等人的挺身而出,终于稳定住了局势。但从这一紧张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看出了从三国鼎立到魏晋一统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魏晋人才济济,远非蜀汉和东吴能比!不过下属官员的才华出众,从另一方面也潜伏着特有的危机。司马孚正是晋宣帝司马懿的三弟,而贾逵之子贾充c陈矫之子陈骞都是未来西晋王朝的佐命功臣。他们的果断与坚决正展示了士族势力的强大。江山缠递的苗头,在曹操逝世之际也许就已分明显露了出来

    有曹氏宗族中人建议将诸城守全部换成出身谯c沛的家乡人。被徐宣厉声反驳“如今远近一统,人皆忠心。若专任谯c沛之人,必伤亲卫之心”曹操当年平定黄巾起义后收编的第一批老部下青州兵于此时发生兵变,擅自解散归家。众人皆认为应前去征讨。被贾逵阻止,且命沿途郡县供给食宿,任其归去。而对曹操的葬礼,群臣都认为应秘不发丧,贾逵却认为这种大事绝对瞒不住,与其让大家疑神疑鬼的去猜测,不如公开发丧。

    以都是为稳定人心做的一些紧急措施。不过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曹丕火速继位,掌握权力,才能稳定大局。为实现这一目标,洛阳c邺城c许都三地都纷纷紧急行动起来。在洛阳,面对率兵赶到,逼问先王玺绶所在的曹彰,贾逵回答得大义凛然“国有储君,先王玺绶这种事情,绝不是君侯所能问的”同时,安排司马懿等人将曹操的梓宫紧急送回邺城。

    在鄴城,司马孚面对号哭不已的曹丕,谏道“先王已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殿下应为宗庙,下为家国,不必效匹夫之孝”面对号哭不已的群臣,司马孚道“先王晏驾,天下震动。诸位应早立嗣君,以镇万国。但哭有什么用”群臣提出要让太子曹丕继位,需要天子的诏书或者魏王的遗命,才能名正言顺。陈矫道“先王薨于外,天下惶惧。现在还能再讲究什么礼法?太子应立刻继位,以系远近之望。且洛阳方面形势不明,曹彰c曹植兄弟都在那里,万一生变,此社稷之危也”

    于是特事特办。一天之内便具官备礼,将曹丕继承王位所需的一切全部办好。第二天一早,由王后卞夫人发布命令,太子曹丕继魏王位,大赦。卞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