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萧规曹随篇(第1/3页)  少年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7月5日,大汉开国相国萧何去世。萧何毕生谨慎,购置田宅必在穷乡僻壤间;墙屋毁损也不加修治。他临终遗言“后世有贤子孙,当学我之俭约。若不贤,也省得为豪家所夺”萧何去世时,曹参正在齐国做相国。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对舍人说“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中央使者马上就到了,召曹参回长安去。这一天,曹参已等的太久!一直以来,曹参与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不同的是萧何在中央,当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管家;曹参在地方,当的是齐王刘肥的管家。这就是曹参对萧何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想当年,两人一起起义;后来两人各任其职:萧文曹武;最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为功人、曹参定为功狗…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泾渭分明的三八线,从此在萧何和曹参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开始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奇怪的是:他们互不吵架斗嘴,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其实这么多年来,两人在心底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正因如此,萧何临死前认定曹参可以接自己的班。而曹参在27日正式就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后,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任何修改,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难道曹参是因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错!曹参这招叫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想想秦始皇,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君主,据说他自己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看完120斤竹简上的国家大事。可百姓为什么不喜欢这种特别尽职的君主呢?原因无非两个字——折腾!那什么才是符合人民心目中标准的好君主呢?三个字——不折腾!所以当皇帝一旦当上甩手掌柜,人民反而喜欢的不得了。当然喽,甩手掌柜这词不怎么好听,但弄个好听的词还不容易——垂裳而治天下。中国历史吊诡之处往往在乎此——君主勤政,往往弄至举国上下不得安宁。因君主本人勤政,下面的官吏自也不敢懈怠。于是为讨好上级而层层邀功,恐怕是五花八门的欺骗诈谎,无所不为,人民往往被折腾的生不如死,结果不但没能造福人民,勤政反而变成苛政,最终天下鼎沸,百姓异口同声的痛骂“苛政猛于虎”当然,无为而治绝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探究他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刚任齐相的时候。那时的曹参是很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而治国就像盖楼,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全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建设好国家的治国理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号称精通黄老之术的高人。曹参决定带上厚礼去请高人。这位传说中的高人叫盖公。盖公一见曹参,就提出来一套前卫的理论:治国贵在清净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任何理论,不在乎你讲的多动听,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当时齐国的国情。事实上不要说齐国,推而广之,在整个汉初,甚至是历代王朝开国之初都是适用的!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五帝之首,代表作品有后人编撰的《黄帝四经》;而老子则是先秦时期道家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品有《道德经》。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中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研究他们,将他们合称黄老。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其实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道、法、儒、阴阳等家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和原本的老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在治国方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简而言之: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儒家讲德治,法家讲法治。春秋战国,弱肉强食。当时每个国家都想着由自己带给天下太平。但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经年累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每一个想着有为的君主,不得不面对因他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