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56章 施特劳斯之蓝色多瑙河梦(第2/4页)  警婲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首演失败。

    直到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了管弦乐曲,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然后,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

    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便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

    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包括我,现在看来还有老妈您,呵呵。”

    平果也笑,说:“这次欧洲云游,有个巨大发现,那就是,我们母女俩的情趣与志趣有相当多的一致。”

    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进行演奏。

    从赏析此曲的角度上看,她是按照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结构写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第三小圆舞曲属歌唱性旋律,主题A有优美典雅、端庄稳重的特点;主题B具有流动性特点,加强了舞蹈性,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

    第四小圆舞曲的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与主题A形成了对比。在开始时节奏比较自由,琶音上行的旋律美妙得连作曲家本人也很得意,仿佛春意盎然,沁人心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主题B则是一段炽热而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

    最后,是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

    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小圆舞曲之后,很短,迅速地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及第一小圆舞曲的主题,接着又再现了乐曲序奏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

    老妈,我真的和您一样,特别佩服这样的天才。

    人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不仅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还是著名的小提琴家、钢琴家。

    他也是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