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第1/3页)  碧玉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京的会馆开建于清初。地址都在外城。当时各省在京城的同乡,为了联络方便,增强奥援,于是纷纷开设会馆。各省进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住会馆可以解决食宿。进京候补c叙职的官员c在京任职的本省京官也可以住宿会馆。会馆有彼此互通声气的功用。本省人来京办事c旅行c甚至流浪者一般也可以暂住一段时间。每年新春各省的会馆还进行一些演戏的迎春hu一 d一ng。做得漂亮点的直接请本省的戏班进京唱地方戏,听乡音以慰在京同乡的思乡之情。

    陈吟秋春节一过即辞别父母c妻子,带上家人赵洪在府南河码头登船,经华阳c彭山,由宜宾而入长江,过重庆c经三峽c过湖北武汉在南京舍舟登岸,乘津浦铁路列车到了北京。住进了位于骆马市大街北侧的四川营棉花上七条胡同一号的四川会馆。馆门上挂有一块“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的门匾。安顿停当后他就出门去拜会他父亲陈太傅的堂兄,此时为国务院i shu庁管铨叙的陈太基,想走他的门路谋差。

    陈太基前清在吏部考功司任职。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bàn li京察﹑大计。是个六品主事。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清政府成立责任内阁,五月,内阁颁布官制,设立制诰c铨叙等局,吏部裁撤。陈太基很是狼狈,本来就是个区区六品主事(科员)的穷京官。现在失业在家,一家人三餐都难以为继。正在回乡或者继续留京走门路的两难之际,清帝逊位,国家鼎革入了民国。此时陈太傅写信给北洋的一个朋友托他举荐自己进了国务院的辅助机构i shu庁,以他在吏部的经历主管了铨叙的工作。这下时来运转。民国虽是承清旧制,但要搞新政向西方列强的文官制度靠拢。这个工作清末就在搞。陈太基就是因此失业的。但民国一立,人事丕变。过去是人家要他走路,现在是他要别人走路。走他门路的人不少。但都不是什么大官。都是像他这样的科员之类找碗饭吃的过去的穷京官。政府的官员有特任c简任c荐任c委任si ji九等。他最多也就是在科员c县知事这些普通文官上搞点名堂。要想荐任当科长之类的,也还得托人走门路。

    之前陈吟秋父亲已经去信说明拜托他的意思。三月底四月初北京的天气还冷。"那有我们四川好哦!"陈吟秋对家人赵洪说。并要他将行李中自己那件絲质长袍拿出来给自己換上。出门叫上一个拉东洋车的,坐到他堂伯父的府邸前,下来付了车钱。见府前停有几辆东洋车,正有衣着光鲜的人往里走。陈吟秋不敢造次,略停片刻等那些人进了院门,他才过去要门房通报。门房见是侄少爷,一溜小跑进去,紧接着又出来对陈吟秋说:“老爷先请侄少爷去后堂见过夫人,他此时有客。他忙过了就过来。他还说都是亲戚,侄少爷不必拘束。"说完他便带陈吟秋从院子侧边绕过,进入后堂屋。这是一座小灰砖四盒院。陈吟秋见过堂伯母行了大礼,递上从四川带来的土特产礼物。丫环献茶递座后,两人就拉些四川老家的家长里短的闲话,等候陈太基。

    过了一阵陈太基才把那些来托他的人送走,满面春风地走进后堂,与陈吟秋见过。陈吟秋与他行大礼嗑头见过后,陈太基说道:“贤侄,你父亲的信我早已收到,意思我也明白。你是学法政的高才。现在民国丕造,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政府极需法政人才,故大总统决定要在京师和各省开办法政学堂。我们四川总督派到ri běn留学法政的贵州举人黎渊,最近才被大总统委任为北洋法政学堂监督。你来得正是时候。你写一个资格简历和én pg一并给我,由我找人保荐你。”

    堂伯父陈太基任职国务院辅助机构i shu厅。陈太基这个国务i shu负责铨叙。这个情况陈吟秋知道,所以才赴京师来找他谋差事。其时政府在举行文官kǎ一 shi,但陈吟秋上届高等文官kǎ一 sh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