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章农事(第2/3页)  朱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拔出来再插回去,岂不是多此一举?好好的禾苗不被拔死了?”

    朱老爷子有些不好意思。亏他自诩种地老把式,一到南方,就闹出这么大个笑话。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没学好。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在没有化肥的年代,积肥是增产高产的最直接的方法。

    为了获得充足合适的肥料,朱顺明建了两个积肥建筑,一个化粪池,一个积肥塔。

    化粪池建在猪圈下方,同猪圈排泄物有管道连通。化粪池产生的沼液用来追肥和杀虫。

    积肥塔是沤肥用的。直径一丈c高三丈的空心塔,三面堆土成坡,方便上下。下方开一小门,用于取肥。

    将河泥c枯枝败叶c绿草c人畜粪尿等从上方倒入,等待自然发酵沤熟,从下方小门取肥,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沤肥的肥料用来充当底肥,能极大增加农作物的抵抗力和产量。

    “儿呀,你怎么知道这么多?”朱老爷子觉得不可思议。虽然农庄还没有产出,但看朱顺明的布置c建设,产出不会少。

    只是这样的农庄建设,投入实在太大,不是一般家庭能够承受得了。

    朱顺明笑笑,道:“江南早就有这种循环种养殖的桑基鱼塘模式,只是北方不常见而已。咱们宝庆府没有养蚕的习惯,不然丝绸可是挣钱的好买卖,关键能让不shǎ一 fu人就业。”

    待到四月初,育秧室的禾苗有近尺高,气温回暖,可以插秧了。

    朱顺明全家亲自种了五亩地,男女老幼齐齐出动,投入到农业大生产中。

    农耕文化深入汉人骨髓中。再位高权重的人,都要参与到农耕中去,以示不忘本。

    朱老爷子等人是陕西人,家里几个丫头是河南人,都是北方小麦种植区出身,对插秧一窍不通。

    秧苗插得歪歪扭扭不成排列就不说,插的深度也是深浅不一。插得深的没入泥中大半截,插得浅的很快就浮在水面上。

    其余田地请的当地雇工,不到三天就插完,秧苗插得整整齐齐。一大片农田披上绿装,煞是好看。

    雇工们对朱家的秧苗艳羡不已。朱顺明育的秧苗粗壮高大,一看就容易成活,想来产量不会低。

    在这个生存艰难的时代,每亩多收斗说不定就能多养活一口人。

    朱顺明特意建造这个超大的育秧室,就是要对外chu sh一u秧苗。

    他不会无偿将这些秧苗分发给农民,太容易得来的东西不会珍惜。当然,他也不会禁止雇工们学习他的育秧c沤肥c杀虫等种植技术。

    这种偷学来的c实实在在看得到效果的技术,农民们会自发的推广。

    每亩能够多收斗,这也是朱顺明希望看到的。

    听说可以购买朱家的秧苗,而且可以用做工代替银两,很多雇工都心动了。

    朱家的秧苗近尺高,自己家的秧苗不到两寸,光季节方面就差得好远。每亩能多收斗,干上几天活有什么关系?朱家还管饭呢。

    有心眼的雇工将朱顺明育秧的技巧c设备记在心里,打算自己偷偷尝试。要是能育出这种秧苗,岂不是发财了?

    眼光长远的雇工看中了朱顺明这种循环种养殖模式。只要等到朱顺明大丰收,就一定会有人尝试这种增产增收的农业模式。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循环利用的小农庄模式是朱顺明打算推广的农业模式。

    朱顺明认为后世推崇的大农场模式和分产到户土地四分五裂的模式并不适合这片土地。

    土地四分五裂不集中,就无法精耕细作循环利用,只能单纯种植,无法彻底发挥土地的功效,农民最多也就混个温饱。

    搞大农场,大明有那么多土地吗?如此多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