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七章 为臣之辱(第1/2页)  银河清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一个富甲天下的王国,一个人才济济的王国,其结果却如此的悲惨,如此无奈。再优秀完美的制度也是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能适用的,如果君主不能审时度势,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那么等待他的,除了亡国还有什么呢?

    北宋经历了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仁宗时候针对吏治的“庆历新政”,由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范仲淹主持,当时可谓名臣辈出,像富弼,韩琦,包拯等。然而,以吏治为核心,主要是打击那些大贵族,大地主,于是遭到守旧派的疯狂反扑,最后,以失败告终。

    到了神宗的时候,土地兼并实在严重,导致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便起而反抗。由于机构重叠,官员多而无事可做,财政开支巨大,恩荫制度也使得部分官吏骄奢淫逸。而西夏和辽国更是虎视眈眈,宋朝内忧外患,于是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主持变法,然后变法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扑,神宗改革意志动摇,君臣之间信任感越发微弱,不久,王安石退出政界,改革失败。

    对于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无疑是非常的合适宜的,但是之所以改革失败,原因在于:

    第一,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在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措施,尽管非常全面,独到,但是政令的发出和适应需要一个过渡时间,没有谁能很快的适应新的政策并将其消化。历史上几次著名的改革成功的原因都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

    第二,君主意志不坚定。在古代的改革中,必须要有帝王的全力支持,而君主必须要有足够的魄力和信心,自始至终,神宗尽管前期锐意改革,但是到了后期,改革的失误出现之后,开始冷落王安石,对改革也失去了信心。

    第三,用人不当,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当时的改革人物中,很多是有争议的,比如在徽宗时候被称为奸臣的蔡京,在当时也是改革派中很活跃的人物之一。

    第四,也是根本所在,就是触犯了大贵族,大地主的核心利益,他们必然群起而攻击,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但是改革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现实的一般生活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苏轼都是好友,但是一旦涉及政治,便走到了对立面。所以,现实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看似关系不错,在涉及核心利益时,哪里还有朋友呢?

    这样就到了宋徽宗的时候,这个中国古代十大最有才华的帝王之一,却是无心政治,国家的人,一个本来就不是很强大的帝国交给他实在是太危险的事情。他的前半生纵横于烟花之地流连不返,后半生,则身为俘虏,克死异乡,这种天上地下的反差,一生娇生惯养的他怎么能受得了呢?

    远在黑龙江的大山里的一个强势彪悍的部族——女真族,他们在后方和辽军作战,而宋朝却犯了唇亡齿寒的错误,竟然联合金国攻打辽国,最终辽国亡于金人之手。而金国是一个胃口和野心都比辽国大得多的国家,他们挥师南下,威逼东京。宋室皇族恐慌,不知如何是好,徽宗紧急传位于钦宗,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的同时,金兵攻势不断。最后,金兵取得了汴京城,俘虏了二帝,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不久,康王复国,是为高宗,史称南宋。而宋金之战,一直在持续中,黄天荡战役韩世忠围金兵于其中,最后勉强突围,又在江南一带遭到岳飞的攻击,败退到长江北岸。

    岳飞和岳家军的口号是“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帝”,岳飞和他的部下一生以此为目标,誓死效忠宋室,精忠报国。于是他们去洞庭湖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世觉得岳飞愚忠之一便是镇压起义军,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不能成其为理由。因为每一个阶级总有它自身的利益和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