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你们都和对的人结婚了吗?(第1/2页)  快思考,慢思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代的年轻人遭遇到父母的逼婚c逼生是中国社会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似乎婚姻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功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一样,本质还是为了共同繁育后代。而作为婚姻主体的夫妻双方的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却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

    婚姻制度从诞生开始就是与爱情无关,而是男女双方两个家庭利益关系的结合。直到近代开始,个人解放运动的兴起,才把爱情当作是婚姻的前提。一位美国社会学家讨论了美国婚姻制度主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1950年代以前,以制度化的婚姻为主。人们只有结了婚才能发生性行为,生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未婚生育不被社会认可。

    第二阶段,在1950年代以后,美国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转奕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此时,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制度化下的婚姻关系中是不存在的。

    第三阶段,是在近30一40年,陪伴式婚姻也在美国失去了主导地位。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c赚钱养家。此时,人们评估自己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发了转变,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中有无成长,想法c感受有无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此时婚姻从陪伴式变成个人化的婚姻。

    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个人的自我成长,也即是每个人都应发展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只是配偶或者为家庭牺牲自我。美国人的这种婚恋观在可在电影里看得到,就像去年获得奥斯卡6项大奖的影片《爱乐之城》,两个怀揣着不同梦想的年轻人在好莱坞相遇相恋,通过努力奋斗,两个人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却最终分道扬镳。两个人在为了梦想打拼时,相互扶持与激励感动了不少人,虽然没有大家期待的花好月圆的结局,但是两个人在这段感情同成长进步,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许这就是这段感情最好的价值所在。

    在包括在中国的在内一些东亚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明发达程度的提高之后,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她们的收入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却欧美发达国家的女性不一样,中国的高学历c高收入的女性的结婚意愿在降低。她们更愿意在追求个人发展的道路上多花时间和精力,也因为结婚一般是和生养孩子c照顾年迈的父母,以及男女双方亲戚各种关系维系都绑定在一起,因此婚姻似乎对她们来说成为了一个包袱。结婚对她们而言,就意味着要放弃个人的事业或者一些个人发展的好机会,还因为在婚姻中获得的回报和个人成长越来越少,就可能让她们推迟或放弃结婚。

    而在美国,学历越高的女性,结婚的意愿反而更高些,应该是可能是没有像在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那样的婚姻包袱,将很多东西打包一起到婚姻里来。他们们的婚姻比较纯粹一些,只是两个人的婚姻,不是两大家族的联姻。

    而在以上三个婚姻的阶段里,人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制度化婚姻阶段,满足的是主要是我们最底层的需求,像是衣食住行,避免受到外界的伤害。到了陪伴式婚姻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较高层次的需求,诸如爱与被爱,一起共同一些事,比如吃饭,玩耍c娱乐。而在个人婚姻阶段,个人在婚姻中的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是非常重要的需求一旦发现对方没给自己这样的需求提供空间去成长,那么这段婚姻就晃岌岌可危了。

    有研究表明,很年轻的年纪就结婚,离婚的概率会比较高,主要是由于年轻太轻,对自我的认知度不够。我们在年轻时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随着年纪的增长的阅历的增加,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很适合自己的伴侣。由此,推迟结婚也是获得一段稳定关系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与其着急踏入一段婚姻不如先认知自我,弄明白自己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