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44章 风雨共同舟(第3/5页)  丑女种田忙:邪王爆宠美食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魏文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

    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

    可见火锅的历史悠久了。

    唐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就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

    到宋朝,火锅的食法在民间已常见,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

    至清朝,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是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

    相传,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在后世火锅经过多年的发展,火锅业的产业链条已经非常发达。

    甚至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酱、粉丝、固体酒精等火锅常用原料、调料、燃料生产、加工、销售基地。

    另外叶清还听说在崇安县还有一个描写得很详细的吃火锅的故事。

    说得是一个叫林洪的人前往丹霞山拜访隐士止止师,止止师住在九曲中之第六曲仙掌峰。

    当林洪快到山峰时,一只野兔飞奔于山岩中,不小心滚下石来,被林洪抓到,林洪想烤来吃。

    而止止师不会烧兔肉,于是告诉他,他有另外一种吃兔肉的好办法。

    很快他就在桌上放个生炭的小火炉,炉上架个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

    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等汤开了夹著着片在汤中涮熟,蘸着调味料吃。

    利用这样涮熟之吃法,林洪吃了觉得如此的吃法甚为鲜美。

    且能在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非常愉快。

    因而为这样一种吃法取了个“拨霞供”的美名。

    取的是当时“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的美丽光景。

    而在大宇朝京城流行的羊肉火锅,听说还有一个特别的故事。

    相传大宇世祖皇帝喜欢吃火锅。

    有一年冬天,军队突然要开拔,而他饥肠辘辘,定要吃羊肉。

    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开水锅中烫之,并加调料、葱花等物,大宇世祖皇帝食后赞不绝口。

    后来,他做了皇帝仍不忘此菜,并赐名为“涮羊肉”。

    以至于京城到了冬季,这种店铺的生意是天天爆满。

    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他们喜爱去的羊肉锅子店。

    叶清坐在掀开的轿帘的轿子里给轿夫们说着她要去的地方。

    之前只是听那个伙计说,那家暖锅店有一个特别大的大招牌,叫什么“福来顺羊肉暖锅店”。

    这些轿夫对城里各处地方还是很清楚的,听见叶清的解说,很快迈开步子朝目的地而去。

    到了那儿的时候,叶清刚下轿,就见那一布招牌幡布正随风起舞。

    这店的四周种了许多细楠竹还有月季花,看着确有一番情致。

    不一会儿,叶清开道,另外几个女子居中,钱君宝还是走在她们身后,霍子孟紧紧相随。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了“福来顺羊肉暖锅店”。

    说是店,但进去之后,却发现比一般的饭馆还大,里面还有半亩荷塘,以及两排房屋,许是还备有住宿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