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这玄奘法师轻咂一口茶水之后,这样对他们说道:“这婆罗门教将人分为四大种姓之根源,就是强调因果报应,以及生死轮回的宿命论。认为梵天创造了生命,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想得到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
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c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c修行c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而低种姓之人,只有不断的修行,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祭祀神灵,在再生之后,才可以转世为高种姓阶层。婆罗门教各种姓的问题,他不是告诫人们去打破这种不平等的制度,而是让人们顺从,给人一种不断攀升的欲望。
而佛教最根本之观点,就是否定了宿命论,开启了缘起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
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c培福德c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更改。
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正是这个道理。”
“法师所言甚是,一个宿命论,一个缘起论这已经相去甚远了”李道宗认真听着他的话语,趁着间隙插话到。
玄奘法师微微一笑之后,又谦虚的对他们说道:“佛教又讲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
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
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
《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在佛教的立场上来看,万事万物并不是神创造的,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c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这也就是佛教没有造物主之原因!”
经过玄奘法师,又对缘起论的一番解说。李世民接着玄奘法师的话语就说道:“于是,两个宗教就这样对立起来,虽说都相信因果。但是一个讲究顺从,一个讲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因果。一个主张梵天创造了万物,一个主张缘起缘灭,缘法缔结了万物,故而这不同主张,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矛盾斗争的对立体!”
“陛下此言甚善,故而当婆罗门教兴起之时,就是佛教没落之时;当佛教兴起之时,则是婆罗门教没落之时!相互争斗,相互斗法,相互理论,此消彼长,已有千年。这就是从根本上看想去甚远的缘由”玄奘法师虔诚的回复这。
君臣三人,就这样在老歪脖子枣树之下,开诚布公的讨论这五印度问题,一直到夕阳西下
归根到底,两教之问题,都是人性的使然;虽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是人性都是自私的。如若把转世为好人,当成最终的果,婆罗门教讲究顺其自然,就可以得到这种成果;而佛教告诉人们需要一番努力,一番善念之后方可得到这种成果。
试想,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