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9章 大年走红(第1/2页)  碎月如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边毛大年他们一顿饭吃得正欢,那边家里田文芝却急得不行,心里暗暗埋怨:“这毛大年说是去医院拆石膏怎么就拆没影了呢?这饭点都过了,按说早该回来了呀!”

    田文芝之所以着急是有原因的。学校工宣队的杨队长先是火急火燎地到家里找毛大年,没找着,又到语文组办公室找田文芝问毛大年现在何方,田文芝自然也说不清楚。她哪里知道毛大年此刻正在饭店里与老姜等一帮人喝得正在兴头上?看情形,杨队长像是有什么急事要跟毛大年商量。

    好在有一点田文芝心里清楚,那就是现在不论谁找毛大年,多半都是好事。毛大年自打负伤从吴江回来之后,知名度暴涨。除了吴江县和‘五七办’反馈来的赞誉和好评不断向外扩散,连江城日报记者都两次专门跑来采访了毛大年,毛大年尽管一贯低调,可此时想不出名也难了?尤其是在吴江县的最后一次表现,用章回小说的标题,那便是:显慧眼急荐良才,护知青险遭大难。此已在坊间流传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不仅毛大年出了名,连张小娟等毛大年小组的其他几位老师都跟着脸上倍感有光。他们几个年轻人的嘴可没怎么闲着,他们也压根从未想过要低调什么的,能不着力夸大宣传就算是好的了。

    既然毛大年都已上了报纸了,江城一中又怎能不借机大肆宣传一番?毛大年是江城一中的人,宣传毛大年就等于在宣传江城一中,也就等于提升了江城一中在全市教育界的形象。

    其实,学校早在毛大年他们回校之初就有意在全校范围内搞一次专题报告会,宣传一下毛大年他们的事迹,因为那时候,校领导和工宣队都敏感到毛大年他们在吴江做出的成绩和贡献很多是可圈可点的,大可以在本校范围内先闹出点声势。可当找到毛大年时,毛大年坚持说成绩是大家的,个人在当中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这当然是谦虚之词。更重要的是以他当时绑着石膏,吊着胳膊的一副苦逼模样,显然不适合搞这样的活动,再者,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以为他毛大年在沽名钓誉呢!校领导体谅毛大年的难处,只好暂时作罢。

    可仿佛是上天安排好的一样,就在毛大年拆除石膏的当天,吴小燕和丁一鸣不期然双双现身江城,虽说名义上他们是返乡探亲,但实则却身负双重任务。关于这一点,下面自会细表。关键是由于他们的突然返乡,这场专题报告会就不但要搞,而且得马上搞;不但马上搞,而且还要搞得有声有色,有规模有档次,因为情况总赶不上变化嘛!

    所谓‘双重任务’是这样的:本来丁一鸣和吴小燕回江城探亲完全是因私之行。如果是悄悄地去,再悄悄地回,那么也未必会惊动周围人等,更别说是自己的母校了。可临动身前,王队长通知丁一鸣到团部,说有要事委托他办。丁一鸣到团部时,老团长也在。丁一鸣立正敬礼完毕,老团长语重心长地说:“小丁啊!你们这次回去探亲,不光是探望一下自己的父母家人,还有一个人你们也一定要去探望一下,知道是谁吗?”

    丁一鸣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毛主任!我和小燕早就商量好了。”

    老团长和王队长闻言相视会心一笑,接着,老团长说道:“嗯,不错,你小子,还算有良心,还知道‘吃水不忘掘井人’。这里有一封信和一面锦旗,你回去之后代表我们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将它们交给江城一中领导,一方面感谢贵校对你们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要特别感谢贵校毛大年同志的大力举荐,尤其是毛大年同志还为此身负重伤,你俩要代我们向他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怎么样?能完成这个任务吗?”

    丁一鸣听到这,立马激动地表示:“一定不负首长所托,保证完成任务。”

    如此一来,丁一鸣和吴小燕的回乡之行便有了双重意义,或者说公私兼顾了。

    吴小燕因临时请假上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