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1章 基层调研(第1/2页)  碎月如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又到年末了,然而,就在1972年即将成为过去的最后几天里,一件可谓‘惊天动地’的事发生了。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月20日,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小学教师李庆霖上书□□主席‘告御状’,反映在山区插队孩子的实际困难与当地‘走后门’的问题。他在信中说道:“□□,您老人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我完全拥护,叫我把孩子送到山区务农,我没意见。可是孩子上山下乡的口粮问题,生活中的吃油用菜问题、穿衣问题、疾病问题、住房问题、学习问题,以及一切日常生活问题,党和国家应当给予一定的照顾,好让孩子在山区得以安心务农。”

    李庆霖很聪明,他把信先寄给银幕上经常出现在□□身边的王海蓉女士,通过她将信转交给□□。

    这封信还真的‘惊天’了,八十高龄的□□看到信后触动感情,泪颗如珠,辄复涌出,后亲笔写道:“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一个小人物的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件一旦惊动了最高领袖,那么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至少它对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影响是极其巨大而又深远的。

    也就在□□复信后的第二天,即1973年4月27日,□□总理主持中央高层会议研究相关问题。在传达主席复信内容时,周总理语重心长地向与会人员说道:“我们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不能让主席操心了。”会议对涉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11个问题作讨论研究。会后,中央组织13个调查组分赴12个省、自治区进行调查研究。

    也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皖省知青办也积极行动起来了,一方面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和领会□□主席亲笔信和全国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精神,另一方面积极准备下基层做些检查、落实和调研工作。

    毛大年自从调到省知青办以后,已经搞过多次类似这样的调研活动。前几次主要都是到皖北地区进行,而这次拟定的目的地是皖西南地区,具体说来,也即回到自己熟悉的江城地区,其中包括毛大年待过的吴江县。

    一想到吴江县,毛大年心里不禁兴奋和激动起来。那里有众多熟悉的领导、朋友、乡亲,还有许多自己带过的学生,他们都好吗?真想一下飞过去,和他们早点见面!

    毛大年将办公室的工作大致做了一下安排和布置,然后便带着王刚一道坐上省知青领导小组的专用吉普车一路风驰电掣地朝江城方向驶去。

    一到江城,毛大年一行便受到江城市知青办(也即原先的‘五七办’)的热情欢迎。

    张和平主任笑容可掬地对毛大年说道:“你这可是一去两三年,头次回娘家吧!”

    毛大年握着张和平的手兴奋地说道:“早想回来看看了,可一直就捞不着空挡啊!”

    毛大年和张和平寒暄了一阵之后,张和平轻声问道:“工作汇报安排在下午,如果中午没有什么特别安排,有几个老朋友想和你一块聚聚,你看怎么样?”

    毛大年爽快地笑着答道:“好啊,好啊,难得回来一趟,正想见见老朋友呢!”毛大年深知这种时候只能毫不犹豫地答应,既不能深问,更不能拒绝,否则,你会把江城的官场同僚得罪光的,后面许多工作也甭想顺利进行了。

    然而,令毛大年没想到的是,中午的饭局竟安排在市委机关饭堂内的一个小包间里。所谓老朋友除了张和平这个名义上的做东者,还有老姜、刘跃龙,最令毛大年惊讶的是连□□徐耀华也来了。可见,毛大年现在的面子是真够大的。

    其实,论级别,毛大年不过是个正处级,可他的顶头上司级别高啊,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李庆霖的那封‘惊天’信函,中央就知青工作又是开会又是下文件的,所以全国各级领导谁敢对知青工作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