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4章 一门双骄(第1/3页)  碎月如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晓斌考完试后虽然脑子有点懵圈,但并不意味着他考得就一塌糊涂。事实正相反,他考得还相当不错呢!何以见得?当然是看发榜喏!发榜那天,晓斌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排在光荣榜的前列呢!录取学校居然是‘上海外国语学院’,名校诶!

    而这也正是晓斌考前夸海口时所指的那所他‘心仪的大学’。当时,大家只觉得他牛皮哄哄,根本没把他的话当回事。在当时人们的惯性思维里,能考上就算你撞大运了,谁还在意你考上什么‘心仪的大学’呢!

    换做当下的人当然把选校看得很重。甚至有极端的考生宁可放弃当年入读别校的机会也要拼命再搏一把,目的不就为了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吗?!

    可高考刚恢复那会儿,全国成千上万的考生竞相挤在这狭窄的‘高考独木桥’上,大家一心想的都是怎么‘挤’进大学校门,对于学校名气大小、层次高低、位置好坏等等还真的没怎么多加计较。就像一群饿急的人突然发现一堆吃食,那是立马冲上去抢到什么吃什么,哪管食物的口味、营养、卫生等好坏优劣啊!

    晓斌之所以选中‘上外’并非看中‘上外’的名气和质量什么的,他完全是受老爸上海传奇故事的影响啊!打从复习准备高考起,晓斌心里就定下目标:一要考上海的大学,二要读外语学院。如此一来,‘上外’便成了他不二的选择。

    若不是震旦大学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被拆分干净,晓斌一准会选报‘震旦大学’。现如今,老爸读过的‘震大’是没得选了,可在专业选择上,晓斌可算是完全继承了他老爸的衣钵,读的也是英美文学专业。

    晓斌考取什么学校也许并不太夺人眼球,关键是他考取大学这事本身在毛家的人脉圈里引起的轰动可不小,亦可说是爆了个‘冷门’。何以这么说呢?原因有二。

    首先,晓斌考完试后脑袋发懵,问啥他都说记不清了,这客观上等于放了一颗‘烟幕弹’,让大家,包括他老爸老妈在内,都误以为他今年没戏了,可结果呢,他却给大家来了个惊天大逆转。

    当人们笑骂他是否故意跟大家开这么个绝大玩笑时,晓斌竟笑而不语,仿佛默认了大家对他的责怪。其实,只有他老爸老妈心里清楚,自己的这个儿子玩不出这么深的‘饶子’。他今年能考上,很大程度上有‘歪打正着’之嫌。

    再者,这就与人的习惯认知有关了。那就是上大学这种天大好事,总不能都落在你毛家孩子头上吧?你们家两孩子能有一个上大学也就得了,好歹也让别人家的孩子‘分一杯羹’吧?!仿佛这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而是靠上天‘恩赐’似的。

    可叹又可悲的‘习惯认知’啊!幸亏这想法也只能在肚子里面嘀咕嘀咕,没人好意思当面张嘴说出来,否则,那也太可笑,又压根不值一驳了!

    不过,要说这种‘习惯认知’的产生完全莫名其妙那也不尽然。‘□□’期间,工农兵大学生之所以能上大学靠的就是‘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这所谓的‘十六字’方针,跟‘考试’还真的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虽说这‘十六字’方针里最最重要的是‘领导批准’这四个字,其他都是虚的,走走过场而已,但其中毕竟还有‘基层推荐’这一环节,而这个环节在某种意义上不就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吗?而‘平均主义’在中国历来都是有广阔市场的,否则怎会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说法呢?

    若不是‘□□’结束,国家恢复了高考,晓东和晓斌兄弟俩能指望双双被‘推荐’上大学吗?根本没可能的啊!虽说毛大年头上也顶着个‘乌纱帽’,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领导也多少认识一些,但若要他为自己儿子上大学去‘找关系,走后门’,以毛大年一贯的人品和操守,他是绝无可能做这种事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