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1 章(第1/4页)  亡朝不过如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高呼“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提出要建立造船厂和或火器局(qiāngpào制造厂),聘请外国的技术人员来中国制造与当时国际水平接轨的军舰和武器的想法,以达到与外国入侵势力抗衡的目的。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认同他的观点,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这帮清廷迂腐的脑袋才终于开窍。

    至此,部分官员开始倡导洋务运动。也就是清政府为了强化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工业力量,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的强国运动。

    这种说法太过于复杂,我们来发挥一下文言文短小精悍的优势进行归纳,把魏源的那句名言稍稍改进一下就可以得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答案。

    当然,为了使洋务运动能够自上而下有效开展,相关人员也做出了相当的努力,

    其中,朝廷内部以第二次鸦片战争被咸丰委任留守北京收拾烂摊子的恭亲王奕为代表。

    中央政府的洋务运动工作主要还是涉及到与外国的沟通jiāo流,谈判签合同啥的一大堆。可惜当时的闭关政策是中国与国外的文化jiāo流甚少,什么英语、法文自然也是不会听也不会说的,大部分的涉外工作都要通过外国人翻译进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一句广东的俗语同声同气,譬如我们离乡背井在外地求学或者打工做生意,碰到和自己说一样家乡话的人就特别亲,所以我们念书的时候总会发现说潮汕话的一堆、客家话的又一团。而且学生会、社团组织啥的都是老乡见老乡一起抱团发展,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有好处自然先照顾自己人嘛。

    出来工作之后,发觉情况还是如此,领导提拔下属,多多少少也会给家乡人一点感情分。以致会出现多年不得提拔的干部会仰天长叹,怎么上面就没有自己人啊!

    更加不幸的是,而这种“同声同气”的特质不仅仅在中国人身上得到体现,那些远渡重洋和跋山涉水来到中国的入侵者们也是如此。

    负责鸦片战争各种条约谈判的清朝官员根本不懂英语,谈判条约的过程都靠英国人翻译,谈判的结果自然也倾向于英国方面。鸦片战争后的洋务运动涉及的外国知识面更加宽广,更需要精通外语的中国人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如果按照当时清朝对外语人才的急需程度,我们现在过了四级的同学们穿越回去估计都能安排在外jiāo部上班。为了填补外语翻译人员的空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1862年7月,中国第一所外国语学校“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在奕的建议和推动下正式成立。当然早期的“同文馆”授课是有针对xìng的,因为当时只有英美法俄四国入侵中国,所以外语专业也只有英文、法文和俄文班。但是这学校只招收满族学生入学。

    一开始,大家觉得新鲜啊,都在一股脑门地学习外语,那股劲估计比李阳更疯狂。后来学生们越学越不对劲,越学越不知所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按照洋务运动的工作主线,一切外语学习都是围绕着外国先进的船舰和武器制造等中心工作开展。你想想,船舰的浮力、zhàyào的化学比例,pào弹的弹道shè程,机械*的齿轮圆周,航海的风向等各种西方的军事工业都囊括了物理、化学、数学、几何、地理等学科的知识,要学懂这些西方的科学技术,仅仅靠学好外语是远远不够的。当时的情况就好像一个小学生毕业后马上到大学里念微积分和量子物理学一样无力。

    本人不才,数学成绩不大好,小时候也曾一度质问数理化到底有什么用?长大后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理科的各种解题训练,就是对自己大脑逻辑思维的一个进化过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